一个引发热议的帖子说:"如果你三年跳槽一次,不算频繁,可如果工作了12年,都是3年一跳。那就形成了规律,就容易被归档到'稳定性存疑'一类。"
很多人看完都觉得:
“三年跳槽一次,也不算频繁啊。是不是HR过于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这家公司竟然以这样的理由拒绝候选人,肯定招不到合适的人”;
“这公司HR该不会是没事找事吧?找存在感呢?”
是啊,谁不想找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呢,但是某个时间段的能力可能暂时只能找到某一个工作。
跳槽就是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是有的人只是想换个环境而已。
其实,HR也能理解,毕竟HR自己本来也会是求职者。
但如果一味求职者的跳槽经历过于有规律性,就是你简历再好看,岗位适配度再高,但只要用人企业在意你的稳定性,HR就会在心里打个问号。
毕竟,一旦你待了一段时间就走了,这个锅HR要背。
这个说法,可能让很多习惯了“骑驴找马”的职场人心里不舒服。
但三年,不长不短,对于有些公司来说,差不多刚培养好一个人才,对业务各方面都已经轻车熟路了,正是要为公司发光发热的时候,而员工却要离职,对企业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而对个人来说,同样三年的时间各方面都成长得不错了,正是跳槽的黄金期。
对个人而言,常规跳槽是正常现象。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一家单位长期不动,还会被求职的单位质疑“是不是缺乏竞争力”。
但这里所说的问题就在于,“过于规律性”的跳槽,会被质疑稳定性。
![]()
![]()
为什么企业害怕这种"规律感"?
表面看,每三年跳槽一次符合职场常识,但是一些HR会有一些猜测性的顾虑:
1. 谨慎"为跳槽而跳槽"的倾向
一旦有了精确的规律性,那么是否也暗示你的变动不是基于职业发展需求,而是一种固定习惯?
HR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每到三年就"自动"开始看机会,而非根据自身成长需要?
这样的人才,HR是不是赌得起?如果有更合适的人选,为什么要选有风险的?
2. 三年期限像一个警示
HR比较担心,这次给你招进来,是否预示着三年后又要离开?
对企业来说,三年的培养也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正是能创造最大价值的时候,你却离开了,这种能够预见的损失会让HR望而却步。
3. 暗示了潜在的"逃避型"人格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通常工作三年,职场的倦怠期就到了,此前也写过这个主题的内容,突然发现一个现象:每到一家公司,干了两三年或者干久了,就有一种干不下去想辞职的感觉,问题出在哪?
那么,有经验的HR就会发现,规律性跳槽者往往在遇到特定挑战时选择离开,而非直面解决。
例如,每到三年可能面临晋升瓶颈、技能更新或人际关系难题,而跳槽成了逃避之道。
![]()
![]()
作为一名求职者,
应该如何向HR传递"稳定性"信号呢?
1. 差异化跳槽动机
其实,HR在看简历时,不是只看跳槽次数,还会看更多细节,比如是否跨行业过大,是否在每个阶段都有成果等。
那么在你的简历或面试中,就要注意了,不要把每次离职的理由说得过于相似,要说出每次离职的常规理由,并且能说服人。
简单说就是,对于每次跳槽的介绍,可以更多的以转换的独特背景和个人成长的考量来展开叙述,表达出每次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独立判断结果。
这样依然可以拿到好的机会。
2. 展现长期承诺的证据
无论介绍你的哪段职场经历,一定要突出参与过的长期项目,你在项目中的技能成长以及对待下属的培养能力。
说白了,就是要证明你的职业精神中包括持久性和责任感。让企业感受到你是一个靠谱的人,而不是单纯个人感受决策,随性而走。
另外,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解释,那么硬撑超过3年这个规律性时间节点,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被打“规律性离职”的标签。
3. 表达对下一阶段的清晰规划
对待这份面试机会,一定要明确表达出“为何希望这份工作是长期选择,以及想要如何在这里深耕细作。”
对企业展示出自己的职业发展,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关联度,让企业知道你是一个很清晰认识自己,并能清晰为公司牟利的“优质候选人”。
4. 在非工作领域展现稳定性
婚姻、居住地、长期爱好等方面的稳定迹象,也会间接缓解HR对你职业稳定性的担忧,也是要注意的方面哦~
在职场这场大考中,规律本是美德,但当它被刻在跳槽这件事上,就变成了红色警示。
聪明的求职者,懂得在变动中展现坚持,在流动中证明忠诚。这样每位职场人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