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周恩来两次醉酒,一次晚归被邓颖超批评,周检讨:保证以后决不犯

0
分享至

1958年10月26日晚,北京火车站灯火通明。周恩来目送最后一批志愿军列车稳稳停住,长舒一口气。

站台上掌声、军号、脚步声交织,气氛热烈得像沸水。有人递来一只暖壶,里头是常年舍不得动的贵州茅台。周恩来没推,手一扬:“今天得痛快。”



就这样,一个向来谨慎的总理,当晚喝下整整三斤六两。秘书瞪大眼,却不敢拦,只能悄悄记住数字,心里直嘀咕。

宴会将散,他还跳了两曲探戈,步子稳得出奇。可一坐到舞池旁的藤椅,酒意翻涌,人便歪了过去。

工作人员连忙把他扶进休息室,灯一关,只余窗外喧声。周恩来迷糊地吐出一句:“这一口,值。”声音低,却像给战争画句点。



这并非第一次醉倒。时间拨回到1943年夏夜,重庆小红楼外公路幽暗,蝉鸣不停。苏联大使馆传来捷报,库尔斯克大战胜利。宴会上杯挨着杯,周恩来一时兴奋,竟忘了党内“午夜归队”的铁规矩。

零点已过,邓颖超依旧守在窄门口,瞪着昏黄路灯。车灯一闪,总理被半扶半抬下车,衣襟满是伏特加味。

“醉了,就让他睡车上!”邓颖超压着嗓子发火,警卫听命不敢动。想了几秒,她又自己上前,硬是把人扶下台阶。



次晨,院里鸟叫刚起。邓颖超递过一杯浓茶,面色冰寒。周恩来自觉开口:“纪律面前无例外,以后绝不重来。”

情形确实紧张。重庆暗线密布,周公馆成了敌特重点盯梢区。半小时误差,都可能惹祸。邓颖超的火气,是担忧,更是警觉。



两次醉酒相隔十五年,地点天差地别,却有相同背景——战争;有相同触点——胜利后的松弛。情绪一旦漫出,自制就会瞬间失守。

心理反差难以避免。前线官兵拿命换来的安宁,落到决策者肩头常年成石。石头忽然松手,过量也在情理中。这一点,很多老兵至今仍懂。

有意思的是,周恩来事后把两段经历写进一张小卡。左侧一句:“为胜利可醉,但不得误事。”右侧一句:“纪律为先。”卡片常年夹在公文包里。



自那以后,他在公开场合多半以水代酒。偶有客人硬劝,他摆摆手:“两夜不省人事的滋味,可不想再尝。”众人哈哈,却谁也不再逼。

1958那场痛饮成了例外,也是终点。志愿军全数撤回,国家终于能把精力投到建设。周恩来守住承诺,再没让邓颖超为迟归点灯。

战后档案显示,欢迎志愿军的筹备会上,他还特意叮嘱后勤:“保障归途,不许一名伤员漏药,不许一件勋章遗失。”细到刻板,却体现底线。



在重庆岁月,他同样严到苛刻。开会时,他要求所有人把上衣口袋扣好,防止文件滑落。警卫打趣:“周公的口袋,比金库还严。”

可见,一次醉酒并未动摇他长期养成的自律。真正支撑他的,是那张警示卡;而时刻提醒他别越线的,是邓颖超那盏亮到天明的门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茶坊
历史茶坊
一杯香茗谈过往,半壶佳酿论古今
339文章数 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