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奇人。不是很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可能对这个名字都有些陌生。本文简单介绍一下田畴的人生经历,重点讨论一下田畴为何宁死也不接受曹操的封赏。
![]()
田畴其人其事
田畴,字字泰,右北平郡无终人,是当地豪族。史书记载他年少时喜好读书,善于击剑。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兵讨伐董卓,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幽州牧刘虞是汉室宗亲,也是一个真正忠心汉室的人,于是他想派人到长安表示作为忠臣的礼节,但天下纷乱,道路不通。
![]()
刘虞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时大家都推荐田畴,说他虽然年轻(22岁),但他是一个奇人。191年,刘虞郑重其事地请来田畴相见,对他十分满意,于是让他担任从事,为他置办车马。田畴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长安,汉献帝及朝廷大为高兴。
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田畴认为天子流亡在外刚刚归还,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荣宠,坚持辞让不受,朝廷尊重他的心意。三公府同时征召,田畴都没有接受。193年田畴回到幽州,结果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所杀。
![]()
田畴回来后,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又发出章表,哭泣着离去了。公孙瓒知道后大怒,悬赏通缉,捕获了田畴。把他关了起来,公孙瓒责问他为何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自己,反而为刘虞哭祭。田畴意正言辞地回怼公孙瓒。公孙瓒欣赏田畴的志气,把他放了。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於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馀家。——《三国志·田畴传》
田畴回家之后,率领所有宗族里的和从别处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扫地盟誓说:“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随即进入徐无山中,营造了一块地处深远险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百姓都来归附,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
当时流离失所的百姓很多,归附田畴的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自保,也为了守护这些百姓。田畴就为大家制定了有关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规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条。又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讲授知识的规划,向众人颁布。众人都熟悉了,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
![]()
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此时田畴和他所护佑的百姓,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袁绍几次派遣使者前来招请田畴,他都拒绝了,没有接受。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来征召,田畴也始终未去。
乌桓经常残杀当地士大夫、侵害百姓,田畴有讨伐他们的心思,但苦于实力不够。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作为向导,帮助曹操奔袭乌桓,取得大胜。事后曹操几次想要封赏田畴,但他每次都拒绝,甚至宁死也不接受封赏。他为何拒绝曹操的封赏呢?
田畴为何拒绝曹操的封赏
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自以始为居(君)难,率众循逃,志义不立,反以为利,非本意也,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平定乌桓后,曹操要封田畴为亭侯,但田畴自己认为当初为了主君(指刘虞)死难,率领众人逃遁,报仇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反而靠它获取利禄,这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坚持推让。曹操知道他心意至诚,答应了而没有勉强他。
![]()
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
过了几年,曹操又想起田畴的功劳,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说:“这是成全了你一个人的志向,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于是就用上次的爵位赐封田畴。田畴上疏陈述自己的诚意,以死来发誓。曹操没有听从,想把他招来授官,再三再四,田畴终究没有接受。
田畴屡次拒绝封赏,有关部门认为弹劾田畴偏狭固执,有违正道,只知固守小节,应该罢免官职,施加刑罚。曹操尊重田畴的行事,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终于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广泛讨论。曹丕、荀彧、钟繇等人都表示,应该遵从田畴自己的意愿。
畴答曰:"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於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愿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横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
曹操仍然不死心,由于夏侯惇与田畴关系很好,于是曹操让夏侯惇劝田畴接受封赏。田畴却说:“我不过是个背负信义逃窜的人,蒙受恩惠得以全活,实在是太幸运了。怎可以卖卢龙要塞来换取利禄赏赐呢?您素来是了解我的,还要这样做,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话,我希望就在这里自刎。”话没说完,就痛哭流涕。
田畴为何拒绝曹操的封赏?个人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田畴的二重君主观念。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当时的士大夫,似乎有两重的君主观念,依然摆不脱封建时代的遗影。”钱穆先生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东汉时期的士大夫们,一方面视皇帝为君主,另一方面也视自己的郡守(国相)为主君。
![]()
比如“府君”这个词,很明显就是把地方长官视为君的表现。我们具体到田畴个人身上来看,汉献帝刘协当然是他的君主,但幽州牧刘虞也是田畴的主君,而且似乎在田畴心目中,刘虞的位置更重要一些。
刘虞被公孙瓒所杀,田畴扫地立誓:“君仇不报,吾不可立于世。”还有田畴第一次拒绝曹操的封赏时,曾说“畴自以始为君难,率众循逃”。这里说明,田畴首先是把刘虞看作自己的‘主君’,然后才是汉献帝。因此,其实田畴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的主君是刘虞、汉献帝,他怎么会接受曹操封赏呢?
第二,田畴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田畴为何要帮助曹操讨伐乌桓,很多人因为这件事认为田畴既然出仕曹操,为何有拒绝封赏,岂不是前后矛盾?
![]()
田畴在出山帮助曹操之前,一直在隐居,他之所以拒绝袁绍、袁尚父子征辟,而甘愿为曹操做向导,是因为“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很明显,田畴帮助曹操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找乌丸报仇。
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蓚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而且这段记载也很值得玩味,田畴到了曹操军营之后,曹操任命田畴为司空户曹掾,也就是自己的属吏(207年曹操任司空)。然后两人有一番长谈,结果第二天曹操下令,说:“田畴不是我能够任用为吏的。”于是举荐田畴为茂才,拜为蓚县县令,但是不到任,而是随军到无终。
司空户曹掾和蓚令的区别是很大的,户曹掾是司空曹操的属吏,而蓚令则是东汉朝廷的官,是汉献帝的官。我们不知道这是田畴自己要求的,还是曹操发现田畴这个人非常不一般,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田畴自己要求的。因为田畴始终认为刘虞才是自己的主君,如果成为曹操的属吏,那等于背叛刘虞。
![]()
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田畴“好读书,善击剑”,既深明大义又志节凛然,从他哭祭刘虞,硬刚公孙瓒,而且立誓为刘虞报仇来看,这样的人不是贪慕荣华富贵的人,而是秉持忠义而行的人。
综上,田畴是一个慷慨壮烈的燕赵男儿,在根深蒂固的‘二重君主’观念加持之下,田畴虽然帮助曹操征讨乌桓,但他从来没有想为曹操效力。所以他可以接受蓚令的任命,但坚决拒绝曹操为他申请的其他封赏,宁死也不接受!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田畴的评价很简单:田畴抗节,王脩忠贞,足以矫俗。但深入分析一下,这几个字颇有深意,而且田畴是和管宁、袁涣、邴原等人合为一传,一般都习惯于称他们为“志节之士”的合传,陈寿可谓用心良苦。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