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家也知道,食用油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的美食,更是离不开食用油!
![]()
在我国食用油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脂,而植物油的种类更多,还有一些木本植物油,其中在南方比较有名气的就是山茶油了!而这个时候,山茶油又要成熟了,特别是寒露节气,更是山茶油采摘的旺季!
这种曾陪伴中国人走过千年的食用油,早年间被称作“油中之王”,如今却渐渐淡出了多数家庭的灶台,吃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又是咋回事呢?实际上并不是没人爱,而是藏着太多让人无奈的现实。
![]()
山茶油的食用历史,几乎刻进了南方的乡土记忆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规模种植它了,当时的一些典籍都有记载,而且这种食用油还是朝廷贡品!
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曾记载山茶油“性偏凉,润肠通便,清热化湿”,那时南方山区的农户便懂得采摘茶果、榨取油脂。
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桶金黄的山茶油是稀罕物,逢年过节才能拿出来炒菜,油香能飘满整个院子;孩子皮肤干燥,抹一点山茶油就能缓解!甚至磕碰到了,涂抹一点山茶油也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它不仅是食用油,更是家家户户的“万能油”,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温情。
![]()
而山茶油能被称作“油中之王”,也不是空穴来风,靠的是实打实的价值。
从营养上看,山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比橄榄油还高,且富含维生素E、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常温下能保存很久也不易变质,适合中式烹饪的高温爆炒;
从口感上,它自带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炒出来的菜不油腻,还能提鲜,无论是炒青菜还是炖肉,都能衬出食材本身的味道。
在过去,能经常吃山茶油的家庭,往往被认为“会过日子、懂养生”,它的“王者”地位,是靠千年食用经验和过硬的品质攒下的。
![]()
可如今走进超市,山茶油却成了货架上的“奢侈品”,很少有人随手拿起放进购物车。
最直接的原因,是那让人望而却步的价格——普通山茶油要七八十一斤,品质好的土榨山茶油能卖到一百多一斤,而普通的大豆油、菜籽油,十几二十元就能买一大桶。对多数家庭来说,每天炒菜都用山茶油,一个月的油钱就要几百元,实在是“吃不起”。
![]()
更让人唏嘘的是,连种山茶油的农户,都舍不得吃自家榨的油。江西赣州的李叔种了二十多年油茶树,每年能榨出两百多斤山茶油,可他家里的灶台从不用,“自己吃太浪费了,卖给收购商能换不少钱,够给孙子交学费,家里炒菜就买便宜的调和油。”
而山茶油价格居高不下,根源在于“难产”:油茶树生长慢,种下后要5—8年才能结果,且只能长在南方山区,无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采摘全靠人工,茶果要一颗一颗从树上摘,再剥壳、晒干、压榨,一套流程下来耗时耗力,加工成本比普通食用油高得多,价格自然降不下来。
![]()
价格贵还能接受,让人不敢买的是泛滥的假货。这些年,市场上不少“山茶油”是用廉价的棕榈油、菜籽油掺假勾兑的,普通人根本分不清真假。
邻居张阿姨就吃过亏,去年花八十元买了一瓶“土榨山茶油”,回家炒菜发现没有香味,还带着一股怪味,后来才知道是假货。“
上过一次当,就不敢随便买了,怕花了冤枉钱还吃坏身体。”久而久之,哪怕想尝鲜的人,也会因为怕买到假货而放弃。
如今再看山岗上的油茶树,挂满枝头的茶果依旧金黄,可它们大多成了“赚钱的宝贝”,而非“桌上的美味”。
![]()
曾冠“油中之王”的山茶油,不是败给了口感,也不是败给了营养,而是败给了居高不下的价格和混乱的市场。
或许未来,随着种植技术的改进和监管的加强,它能重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再尝一口那带着乡土清香的“王者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