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是目前健在的 “宝” 字辈相声演员,出身相声世家 —— 父亲是一代相声泰斗马三立,师兄则是解放后公认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他被不少人称作 “健在的能耐最大的相声演员”,还收获了 “少马爷” 这一亲切称呼。
![]()
相声表演向来讲究搭档配合,马志明如今的长期合作搭档是黄族民,不过在演艺生涯早期,他曾与杨少华有过三年的合作经历。关于这段合作的缘起,杨少华的儿子杨议在做客节目时曾给出过一种说法:他称父亲当年之所以会和马志明搭档,是马三立 “求着” 杨少华给马志明捧哏。
![]()
作为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最初并未得到父亲支持走上相声道路。马三立的理由很直接 —— 相声这行当太苦,不希望儿子受苦受累。无独有偶,侯宝林当初也反对儿子侯耀文学说相声,有着类似的顾虑。但机缘巧合之下,马志明与侯耀文最终都踏入了相声领域,并且都在这条艺术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
马志明的艺术起点并非相声,而是京剧。他的拿手相声作品《大保镖》中,就融入了不少京剧身段,从中能清晰看出他扎实的京剧功底。后来在特殊的下放岁月里,马三立开始亲自教导马志明相声技艺,一口一句地传授经验,马志明也由此逐渐走上了专业相声演员的道路。
![]()
特殊时期结束后,马志明加入了天津曲艺团。当时团内不少成名的相声演员都已有了固定搭档,唯独马志明成了 “单帮”,没有合适的合作对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与杨少华开启了长达三年的合作。关于这段合作的幕后细节,杨少华和杨议曾在多档节目中提及,不过大多是以杨议的描述为主 —— 毕竟在相声圈内,杨议的思维敏捷是出了名的。
![]()
按照杨议的说法,当年马志明尚未在相声界 “立住脚跟”,马三立为了扶植儿子,特意挑选杨少华给马志明捧哏。要知道,当时杨少华主要以逗哏为主,在表演中属于 “主角”,而捧哏是 “配角”,角色转换相当于从主力变辅助。马三立也觉得这样的安排委屈了杨少华,还特意跟杨少华承诺:“你捧他(马志明)一千天,要是一千天之后他还没起来,你就该干嘛干嘛去,不耽误你。” 在杨议看来,杨少华给马志明捧哏,本质上是 “提携” 后辈,甚至是马三立亲自出面 “求” 杨少华才促成的。若不是相关当事人至今健在,或许杨议这番话真的会被不少人当成事实。
![]()
不过,在另一场杨少华与马志明共同出席的节目中(杨议并未参与),当主持人提起两人当年的合作时,马志明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他直言,杨少华当年之所以会和自己合作,核心目的是为了调入天津曲艺团。当时马志明已经是天津曲艺团的正式成员,马三立为了帮杨少华解决工作问题,费了不少劲才将他调入团内,两人这才开启了后续的合作。
![]()
节目中,主持人还曾问过杨少华一个问题:“您和马志明合作时,谁的能耐更大?” 杨少华坦诚回答:“肯定是马志明比我厉害,他经常给我说活(相声行业术语,指传授表演技巧、讲解段子细节,类似于 “教活儿”)。” 从背景来看,马志明出身相声世家,一身技艺大多由父亲马三立亲授,根基极为扎实;而杨少华早年长期在工厂当工人,属于业余相声爱好者,直到后来遇到赵伟洲,才逐渐在相声圈崭露头角。两人的专业功底与艺术积淀差距明显,所谓 “杨少华提携马志明” 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
事实上,马志明与杨少华的合作仅维持了三年,且这三年的合作过程并不愉快。马氏相声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讲究 “一头沉”(以逗哏为主,捧哏辅助),且表演时要求 “死纲死口”(台词、节奏严格遵循既定脚本,不随意发挥)。但杨少华的表演风格却与之相悖 —— 他不爱提前对词,在台上喜欢 “撒狗血”(指脱离脚本、随意添加夸张内容),还常常抢台词。后来,赵伟洲将杨少华这种风格加以改造,形成了独特的 “蔫坏” 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但在当时,这种不受约束的表演方式与马志明严谨的风格完全格格不入,也直接导致两人的合作效果大打折扣,最终以 “不欢而散” 告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