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加大,人体脾胃功能容易受影响,出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很多人知道入秋要 “贴秋膘”,却往往陷入 “盲目进补” 的误区,反而加重身体负担。深耕中医养生领域多年的邓紫丹老师,针对入秋饮食调理给出具体建议,教大家通过科学饮食,养护脾胃、补充营养,轻松应对换季。
入秋饮食的核心是 “温润养脾,循序渐进”。邓紫丹老师指出,初秋天气仍有 “余暑”,脾胃功能尚未完全适应凉爽气候,此时进补不宜过于油腻辛辣,否则容易引发腹胀、上火等不适。建议优先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材,比如山药、南瓜、小米、莲子等,这些食材既能健脾养胃,又能补充身体所需能量。可以将山药与小米一起煮成粥,每天早上喝一碗,温和滋养脾胃;也可以蒸南瓜、煮莲子羹,做法简单且营养易吸收。
![]()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可适当增加温补食材,但需根据体质调整。邓紫丹老师提醒,体质偏寒、容易怕冷的人,可适量吃些鸡肉、牛肉、桂圆等温补食物,比如清炖鸡汤、牛肉炒时蔬,帮助身体抵御寒气;而体质偏热、容易口干舌燥的人,则要控制温补食材的摄入量,多吃萝卜、莲藕、梨等清热润燥的食物,比如萝卜排骨汤、冰糖炖梨,避免上火。同时,秋季饮食要注意 “少盐少糖”,过多的盐分容易导致身体水肿,过多的糖分则可能加重秋燥,影响身体健康。
![]()
此外,邓紫丹老师强调,入秋饮食还要 “顺应时令”,多吃当季蔬果。初秋的丝瓜、冬瓜、秋葵,中秋的柚子、柿子、板栗,都是不错的选择,当季蔬果新鲜且营养丰富,能更好地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吃饭时要养成 “细嚼慢咽” 的习惯,每口饭多嚼几下,减轻脾胃消化负担;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避免暴饮暴食,让脾胃始终保持舒适状态。
入秋饮食调理不是 “一蹴而就” 的过程,而是根据气温变化和自身体质逐步调整。从温和养脾的基础食材入手,循序渐进搭配温补或润燥食物,再结合良好的饮食习惯,就能让脾胃功能越来越强,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