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中讲:“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人字好写,做人难做。处世如登山,步步皆修行。
有的人身居高位便眼高于顶,有的人处境卑微就唯唯诺诺,还有的人稍有所得就四处张扬。
其实,真正的处世智慧是做到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
![]()
1、人上不傲
《道德经》中讲:“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傲慢是压垮福报的稻草,谦卑是积累福气的源头。
位置越高,越要低头看路;成就越大,越要谦卑待人。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身居高位,却为人谦逊,行事低调。
他的车夫,身材高大魁梧,每次为晏婴驾驭着由四匹骏马拉的华贵马车外出时,总是昂首挺胸,神气十足。
车夫自认为给相国驾车十分荣耀,在同行面前尽显傲慢之态。
一日,马车经过车夫家门,其妻子从门缝中瞧见丈夫得意忘形的模样,心中很不是滋味。
待车夫归家,妻子满脸怒容,直言要回娘家,再也不回来了。
车夫大为诧异,忙询问缘由。
妻子痛心解释:
晏婴身为齐国相国,声名远扬诸侯,坐在车中,神情却沉稳谦逊,毫无自满之色。
而丈夫空有八尺之躯,不过是个车夫,却趾高气扬,妄自尊大。
长此以往,如何能有出息?妻子羞于与他相伴。
车夫听后,犹如当头棒喝,羞愧不已,当即向妻子认错,发誓痛改前非。
此后,他变得恭谨有礼,言行皆以晏婴为楷模。
《周易》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居高不傲,是看透世事无常后的清醒。
今日的辉煌不代表明日的荣耀,此刻的成功不意味永远的顺遂。
做人留一分谦卑,才能脚踏实地。
大地承载万物而不争,修养越深的人,姿态越低。
![]()
2、人下不卑
《道德经》中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人生在世,难免有起落沉浮。
处在低谷,不卑不亢才是真骨气;面对强者,不躬不媚方见真品格。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不愿迎合权贵而辞官。
后来,他家境贫寒,甚至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
可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尊严,从未因贫穷而卑躬屈膝。
当地的太守听说陶渊明很有才华,想请他到府中任职。
为了让陶渊明答应,太守特意派人带着厚礼上门。
使者见到陶渊明时,他正在田里劳作,衣衫破旧,手上满是泥土。
使者说明来意后,还暗示陶渊明只要好好迎合太守,日后定能升官发财。
陶渊明听后,淡然一笑,拒绝了使者:“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言毕,他旋即转身投入到劳作之中,不再理会那位使者。
后来,陶渊明虽清贫,却创作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诗文,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孟子》里讲:“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处低不卑,是坚守内心价值的笃定。
眼前的困境再难,不丢志气就能翻身。
人生在世,可以低头做事,但不能弯腰做人。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永不弯曲的脊梁。
![]()
3、人前不炫
《道德经》中讲“和其光,同其尘。”
太过张扬炫耀,往往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真正有内涵的人,都懂得低调做人,不轻易在人前炫耀。
西晋时期,石崇任荆州刺史时,常率人劫掠过往商人,硬生生靠抢夺积累起滔天财富。
暴富后的他,将炫耀视作人生乐事,尤其热衷与皇亲王恺比拼奢华。
王恺为炫耀豪奢,竟用麦芽糖刷锅,石崇闻听此事后,更是夸张地直接将蜡烛当作柴火焚烧。
王恺不甘示弱,用珍稀的紫丝布缝制出四十里长的步障。
石崇立刻命人用更华贵的锦缎赶制五十里步障。
晋武帝见舅舅王恺落于下风,暗中相助,赏赐他一株两尺多高的稀世珊瑚树。
王恺捧着珊瑚树,兴冲冲地到石崇府中炫耀,满以为能扳回一局。
谁想石崇竟连瞧都不瞧,随手举起铁如意,一下子将珊瑚树砸得粉碎。
王恺又惊又怒,当场暴跳如雷。
石崇却一脸淡然,命仆从搬出数十株珊瑚树。
王恺见状,顿时面如死灰,满心傲气尽数消散。
可这般张扬无度,终究为石崇招来祸患。
他的巨额财富与傲慢姿态,早已得罪了权势滔天的赵王司马伦。
最终,司马伦罗织罪名,将石崇满门抄斩。
《道德经》有言:“光而不耀,静水深流。”
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丰盈;真正的强大,是无需证明的自信。
张扬招祸,低调聚福,显摆的虚荣心,只会吞噬一个人的福气。
一时的张扬与热闹,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放弃攀比,专注生活,才能收获人生的圆满。
《礼记・学记》里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生在世,与人相处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
人上不傲,是对他人的尊重;人下不卑,是对尊严的坚守;人前不炫,是对人品的打磨。
这三件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