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是英国经济学家E. F. 舒马赫的哲学遗作。本书基于作者对人类认知本质的探索,围绕心智模式构建认知框架,提出“世界存在层次论”与“四种认知领域”理论。
书中剖析思维局限性与真理边界,强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主张通过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的关系实现心智跃升。作者批判现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的片面性,倡导以“理解的科学”整合逻辑与灵性认知,回归心灵整体性思考,为个体突破生存困境提供哲学路径。
![]()
章六 四种认知领域:第一种领域——认识你自己
我的内在世界正发生着什么
被我们选中用来构建思维地图和指导手册的第一座地标,就是世界的层级结构 —— 四大存在层次,其中较高的层次总是能够 “理解” 比它低的层次。
第二座地标也是类似的结构,由人的感官、能力、识别能力组成。这与 “通信” 有些相似,因为除非我们拥有或运用某个器官或手段去接收世界的某个部分或某一面的内容,否则我们就无法体验到它。如果我们没有必需的器官或手段,或者我们无法使用它,就无法与世界的任何一个部分或层面相契合,结果就是断定这部分对我们而言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契合的真理。
由这个真理可以推断,任何系统化的忽视,或者限制使用我们的识别器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世界的真实情况在我们眼中不再那么有意义、丰饶和有趣等等。反之也成立:运用某些平时出于某种理由处于休眠状态的识别器官,它们的全面开发和完善会让我们发现新的意义、新的丰饶、新的乐趣 —— 这都是此前我们一直未能接触到的世界的方方面面。
我们看到,现代科学为获得客观性和准确性付出了坚定的努力,限制了人的识别手段的使用,而且所采取的方式有些极端:使用某些科学仪器,采用色盲的、非立体的读数。这样一套方法不可避免地会给出一幅囿于最低层次的世界图景,局限于无生命物质,倾向于认为更高层次的存在,包括人类也是原子的复杂排列而已。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再做进一步的探究:如果现有的方法获得的是不完备、片面、十分贫乏的图景,那么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获得完整的图景?
人们常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现实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 “我”,另一部分是其他的一切 —— 包括你在内的这个世界。
我们还能观察到另一种两重性:有些事是看得到的,有些事是看不到的,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在体验和内在体验。越是沿着存在的巨链往上看,越会发现,内在体验变得比外在体验更加重要。内在体验无疑是存在的,但它们无法被我们的日常感官观察到。
从这两个对子 ——“我” 和 “世界”,“外表” 和 “内在体验”—— 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四种 “组合”,可以将它们表示如下:(1) 我 —— 内在(2) 世界 (你) 内在(3) 我 —— 外在(4) 世界 (你) 外在
这就是四种认知领域,每一种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对我们至关重要。与这四种认知领域有关的问题,也可以表述如下:(1) 我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2) 其他存在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3) 我在其他存在的眼里,是什么样的?(4) 我所看到的周遭世界,是什么样的?
简化到极致的话,我们可以说:(1)= 我有何感受?(2)= 你有何感受?(3)= 我看起来如何?(4)= 你看起来如何?
(当然,这四个问题的编号,以及后续四种认知领域的编号,是随机排列的。)
在这四种认知领域中,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其中两种 —— 领域 (1) 和领域 (4);也就是说,我可以直接体会到我的感受,我也可以直接看到你的样子;但我无法径直得知,成为你是何种滋味;我也不知道,我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我们如何获得另外两个无法直接接触到的领域 —— (2) 和 (3) 的知识,或者说,我们如何知道并理解其他存在内部发生着什么 (领域 2),以及从外部看来,当我们只是观察对象时,只是无数其他存在之一时,是什么样子 (领域 3);我们要如何进入这两种认知领域?这的确是最有趣并且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柏拉图的《斐德罗篇》(Phaedrus) 里] 苏格拉底说:“我必须首先了解我自己,就像特尔斐神谕说的那样,对与我无关的事情感到好奇,却对自己缺乏了解,是荒唐的。” 让我们效法这位榜样,先从认知领域 (1) 说起吧。我的心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呢?什么让我喜悦?什么让我痛苦?什么令我坚强?什么令我软弱?我在何种程度上掌控生活,又在何种程度上受制于生活?我受制于我的头脑、我的感受吗?我可以为所欲为吗?这种内在的认识,对我的生活有什么价值?
在继续探讨细节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一下这个事实:柏拉图的《斐德罗篇》里的那句引文,在世界各地、各个时代,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类似的话甚至足以写满一本书。我仅从惠托尔・N. 佩里先生编选的集子里撷取数例。[1]
犹太人斐洛 (公元前 1 世纪末):在你仔细审视并认清自己之前,再怎么祈求,也不能…… 让你口中有关日月,或者有关远离我们、性质迥异的其他星辰的说法,显得煞有介事。在你认清自己之后,谈论其他问题时,我们或许会相信你的话;但在你确立自我之前,不要以为你能在其他问题上扮演裁判官,或者充当可信的见证者。
普罗提诺 (205—270):退回到你的自我中去看看吧。如果你认为自己还不美,那就像雕刻家那样做吧;他切掉这儿,磨光那儿,把这根线条变得轻柔一些,另一根线条变得纯粹一些,直到一张可爱的脸庞从他的作品中浮现出来为止。所以你也…… 绝不要停止雕琢你的塑像……
《日耳曼神学》(约在公元 1350 年):彻底地了解你自己,因为这是最高妙的艺术。如果你充分了解自己,那么你在上帝面前,就会比这样的人 —— 缺乏自知,却了解天穹、各种植物、星辰、各种药草的价值、人的构造和性情、动物的本性等等,以及拥有天堂里和大地上的所有技艺 —— 更好,更值得嘉许。
帕拉切尔苏斯 (1493?—1541) 在他那个时代,是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对各种药草的价值了如指掌。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人并不了解自己,因此他们并不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事物。每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上帝的要素、世间所有的智慧和力量 (处于萌芽状态);他掌握一种又一种知识,如果他在自己心中没有发现这种知识,就不能说自己真正掌握了这门知识,而只能说,他未能成功地探索到它。
印度的斯瓦米・拉姆达斯 (1886—1963) 说:“向内在探寻 —— 了解你自己”,这些秘诀和庄严的暗示由吠陀仙人口中说出,透过世世代代的尘埃,向我们飘送过来。
伊斯兰世界的阿齐兹・伊本・穆罕默德・奈赛菲 (公元 7—8 世纪) 说:当所有人问穆罕默德 “我要怎样做,才不会虚度人生?” 时,先知回答说:“学着了解你自己。
中国老子的《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莎士比亚的好多部戏剧讲的都是人认识自我的过程,尤其是《一报还一报》:请问大人,公爵是个何等之人?他是一个重视自省工夫甚于一切纷争扰攘的人。[2]
最后,我们再来听听一位 20 世纪的作家 P. D. 邬斯宾斯基 (1878—1947) 是怎么说的。他将自己的 “基本思想” 阐述如下:…… 如我们所知,人并不是完备的;大自然只让他发展到一定的地步,然后就撇下他不管了,他要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手段继续发展下去,要么至死都像出生时一样,要么退化、失去发展的能力。
人的进化…… 意味着某些内在品性和特征的发展,它们通常是不发达的,也无法自行发展。[3]
现代社会对所有这一切知之甚少,尽管它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和出版的心理学著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正如邬斯宾斯基所说:“有时心理学被称作是一门新科学。这话大错特错。心理学也许是最古老的学问,而且不幸的是,就其本质而言,它还是一门被遗忘的学问。”[4] 这些 “本质” 主要存在于宗教的教诲中,其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宗教在近几个世纪的式微。
传统心理学,将人视为尘世的 “朝圣者” 和 “旅人”,他有可能登上 “救赎”、“启迪” 或 “解放” 之山的顶峰。他首先并没有被当作必须矫治 “正常” 的病人,而是被当作能够变得,也注定会变得非同寻常的正常人。许多重要的宗教教义都有 “道路” 这一核心观念:中国的道家学说就是以 “道”—— 道路 [5] 来命名的,佛教学说被称作 “中道”,耶稣基督本人宣称 “我就是道路”。朝圣者需要完成一段内心的旅程,这需要一定程度的果敢,有时还要坚定地忽略日常生活中的闲杂小事。正如约瑟夫・坎贝尔在其绝佳著作《千面英雄》中所表明的那样,传统教义在形式上大多是神话,它们 “并不把最伟大的英雄看作是仅有美德的人。对超越所有二元对立的最终觉悟而言,美德只是富有教益的前奏。”[6] 只有通过清晰的工具,才能看到一清二楚的图景。
我们不应认为,只有英雄才能完成 “内心的旅程”。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投入,任何对于未知的投入,都有其果敢之处,但这份果敢人人都有。显然,对于 “第一种认知领域” 的学习需要全心投入,因为只有全心投入,才能胜任这一任务。独眼而色盲的观察者显然行之不远。但要怎样做,才能让全心投入的人运用出最高等的能力?在探讨四种存在层次时,我们发现,与动物相比,人的巨大优越性是需要承认的;而那种让人比动物优越的 “外来添附的能力”——“z”,我们认定,它与自我意识紧密相关。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是完全无法对人的内心世界展开探索和研究的。
注释
[1] Whitall N. Perry, A Treasury of Traditional Wisdom (London, 1971).
[2] Measure for Measure, III, ii, 250; see also Beryl Pogson, In the East My Pleasure Lies (London, 1950), and Martin Lings, Shakespeare in the Light of Sacred Art (London, 1966).
[3] P. D. Ouspensky, The Psychology of Man’s Possible Evolution, (London, 1951), 1st lecture.
[4] P. D. Ouspensky, The Psychology of Man’s Possible Evolution, (London, 1951), 1st lecture.
[5] 道的原始含义指道路,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道家学说以 “道” 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 “道” 是世界的最高真理。—— 编者注
[6] Joseph Campbell, ‘Prologue’,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New York,194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