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秋分,稻黄棉白正丰收,可养生细节别漏了。
![]()
老辈人常讲:“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未来一周,北方昼夜温差超15℃,早晚凉得扎人。头一桩得“戴”。
秋风专往骨头缝里钻,脑袋受凉最麻烦。
![]()
老话说“头是阳气窝”,您瞧公园里晨练的,十有八九戴帽子。毛线帽、鸭舌帽都行,护住脑门比啥都强。
第二桩得“动”。
![]()
秋乏别犯懒,动一动身子骨才硬朗。
但别学夏天猛跑,微微出汗就行。遛弯、打太极最稳妥,既活动筋骨,还能看红叶,心情都亮堂。第三桩“不喝”有讲究。
![]()
凉水、猛灌都伤脾胃。老辈人烧水总用保温壶,泡点枸杞红枣,温温地喝。
渴了别牛饮,小口抿才养人,这道理中老年人最明白。第四桩“不冻”别误解。“秋冻”不是硬扛,脚、肚、头得护好。
![]()
脚离心脏远,最容易凉,厚袜子得安排上。肚子藏着五脏,穿个马甲比啥都实在,小孩肚兜不就这理儿?
现在年轻人总说“不冷”,可到了冬天,腿疼、胃疼的不少。咱老一辈为啥讲究?
![]()
去年村东头王婶没戴帽子,冻得头疼半个月,这教训可记着呢。杜甫写“风急天高猿啸哀”,古人早懂秋凉刺骨。
那时候没暖气,全靠养;现在条件好了,养生更不能丢,您说是不是?
县医院统计过,秋分后一个月,因受凉看脾胃、关节病的,比平时多三成。您说这钱花得冤不冤?
老辈人有句话在理:“秋分养生做得细,冬天被窝暖得快。”就这“1戴2动3不喝4不冻”,做起来不难,可管用着呢。想知道更多节气小妙招?
点个关注,下周教您秋分吃啥最养人。注:个人体质不同,具体做法最好问问大夫,别照搬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