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 东外滩技术派:
笔者在近期的文章中提到了证券业,尤其是投行细分赛道的重要业态拐点:
(1)从行业数据上看,投行已经在缓慢复苏过程中;
(2)在这个缓慢复苏的过程中,各个机构开始人员方面的变化。有的还在降薪甚至裁员,有的则开始筹备涨薪()和人员扩充。
总而言之,在低水平状态下,新的人员“轮换”正在发生,不再是2024年那种“单向出清”了。
![]()
1
昨天有位在上市公司担任董秘的读者找我做咨询。
这位董秘本来找我做咨询,是为了问自己家里学商科大类的孩子,未来职业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的。
聊着聊着,聊嗨了。
ta所在的上市公司,这些年也有不少资本运作,所以ta接触过好些投行团队。
ta说自己干了这么些年,就今年真遇到大坑了。
讲到情深处,ta言辞激烈又愤慨得说:
“然总,我就这么跟你说吧,你团队要是需要社招招人,我就一个忠告。
从交易所跳槽到投行的应聘者,一个都不能录用!”
![]()
![]()
2
我说你是受了什么刺激了,这么憋屈。
以前只听过乙方受甲方的气,怎么甲方还能被乙方气成这个德行?
我静静听董秘陈述了小20分钟。
其实事情也很简单,大概就是他们最近在做项目。做项目的投行团队里,有个主要跟他们对接的投行小伙儿。
这投行小伙儿是从交易所跳槽到投行来的。
可能是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上出了点问题,以为自己还在监管机构当差呢。
用董秘读者的话形容是:
干活干事是一点干不了,高高在上的监管思维倒是根深蒂固。
董秘读者说,这投行小伙的口头禅就是“这事是你们企业自己的事”。
就靠这句口头禅,小伙横行霸道。弄的他们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怨声载道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花钱请个大爷来。
唯一让企业有点安慰的是,好像他们投行团队内部的同志们,对这小伙儿也颇为不满。只是碍于他交易所出身的光环,大家敢怒不敢言。
![]()
3
其实我倒觉得,不能以偏概全。
不是所有交易所背景的社招生,都这么夸张。
但我自己在招人时,的确不会找交易所这些监管机构跳槽过来的员工。
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没有接受过投行的基础训练。
其实投行做起来,说简单特别简单,但说难也真的难。做底稿、写材料,让一个本科生来训练七八个月,也大差不差的会了,但如果不是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或者生计所迫,也不会真的有人花费七八个月,耐着性子训练自己。
第二,往往带着很浓厚的监管思维。
在监管看来,有不规范的地方,整改就好了,没什么余地。但是你做投行,不是在真空里,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抠法条,而是要帮客户合法合规得解决问题。不能一句“你按照规则整改”就完事拉倒。
第三,真正发展好的交易所员工,不会跳;愿意跳到券商的,基本都是发展一般,没啥资源的。
真要招监管机构出来的员工,最看重的还是其背后的监管资源。但现在的环境,大家也知道,能带来的便利,实在太少。特别是2019年以来,因为注册制需要人手,沪深两个交易所招了一大堆干活的,这些人能有多深厚的人脉和资源,实在难以论说。
当然了,即便想找交易所出身的社招生,也找不到。
券商现在整体待遇下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工作量还只增不减。(参见、等文)
人家在交易所,至少还能图个性价比。
互相看不上。
以上。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