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石油期权被西方资本割韭菜,赔了多少钱,结局如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石油这个黑金世界里,总有些人像赌徒一样,觉得自己能摸准油价的脉搏,一夜翻身成龙。可惜,赌场里赢家通吃,输家往往血本无归。

提起陈久霖这个人,你可能不熟,但他的故事却完美地印证了上面的教训。

陈久霖,1961年10月出生在湖北黄冈浠水县宝龙村。那地方穷得叮当响,村里人一辈子就围着几亩薄田转悠。

陈家也不例外,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操持家务,小陈久霖小时候就帮着干农活,砍柴、放牛啥的。

乡镇里有个信用社分理处,他18岁高中毕业后,靠着点效关系进去了,当个小出纳,月月领着微薄的工资。

可这小子不甘心啊,1981年10月,他毅然辞职,回家闭门苦读,准备高考。



那年头,高考是多少穷娃的翻身梯,他咬牙备战一年,1982年考上北京大学东方学系,主攻越南语,顺带把英语啃得溜溜的。

北大那四年,他像海绵似的吸知识,不光学语言,还泡图书馆,琢磨国际贸易啥的。

毕业后,陈久霖进了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给局长当翻译。

那时候民航局正闹改革,一分为五,他亲眼看着航空业从计划经济往市场转,学了不少门道。

后来,又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当外国专家助理,负责协调中外技术合作。

1993年,他被组织上安排到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工作,那可是个大块头国企,垄断着国内航空油的供应,从采购到运输一条龙。

陈久霖一进去,就被派去香港新机场供油公司的谈判桌上,当中方首席代表。

那谈判桌上,烟雾缭绕,西装革履的洋鬼子们一个个油滑,他凭着北大练就的逻辑和英语,硬是谈下了几个关键条款。



说实话,那几年他过得像陀螺,转个不停,但也攒下了人脉和经验。

中航油的来头,说白了就是中国航空业的心脏供血线。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简称中航油集团,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背靠民航总局,专管飞机加油的事儿。

那时候,中国航空业刚起步,飞机少,航线短,但油料全靠进口,价格波动大,供应还得看老美和中东的脸色。

1993年5月,为了避开关税和外汇管制,中航油集团在新加坡注册了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为什么选新加坡?因为那儿是亚洲的石油贸易枢纽,港口好,法律透明,离中东近,便于囤油和转运。

起初,这公司小得可怜,就两三个人,启动资金才38万新元,相当于16.8万美元,勉强够租个办公室和请个助理。

头两年,亏损累累,市场份额只占中国进口航油的2%,眼瞅着要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闹,泰铢崩盘,油价暴跌,进口成本低了,但公司账上现金只剩38.7万新元,年亏580万,濒临破产。

集团总部急了眼,派了个救火队长:陈久霖。那年他36岁,正值壮年,集团高层看中他的谈判经验和海外视野,让他空降新加坡,接管这烂摊子。

陈久霖一到,就卷起袖子干。他先是砍掉冗员,精简成本,然后玩起了“低买高卖”的老把戏。

那时候油价低迷,他大胆囤货,大批量从伊朗、沙特低价采购,集中运输到新加坡仓库,等油价回暖就高价抛售给国内航空公司。

别小看这招,石油这玩意儿保质期长,但价格像过山车,他算准了周期,三年下来,公司从亏到赚,净资产翻了750倍,从16.8万美元飙到1.28亿美元。

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市值11亿美元,原始投资回报率高达5022倍!



陈久霖的功劳最大,组织上也没亏待他,任命他为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年薪2300万人民币,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皇帝”。

他还主导收购了上海浦东机场航油33%股权,年收益率26%,又从西班牙CLH公司买了5%股份,后来转手赚了4亿新元。

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垄断了国内三分之二的航油进口,营收487亿,陈久霖被达沃斯论坛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北大校友会也请他回去演讲。

想想看,一个乡下小子,七年时间就把一家半死不活的公司变身石油帝国,这故事搁小说里都得加个“主角光环”。

可谁知,这光环下面,藏着更大的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