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基层之一:秸秆禁烧之困
碧翰烽/文
![]()
这是一位基层干部的情况反映。
某乡镇在秸秆禁烧工作中,虽然通过 “村村响”、宣传车、志愿者巡逻实现政策家喻户晓,却仍有农户无视规定露天焚烧;村干部劝阻时不仅遭遇肢体冲突,还被农户以“殴打百姓”为由上访,动辄索要数万元赔偿,地方政府往往选择“花钱买平安”。
一
只禁不疏
秸秆禁烧政策的初衷是保护空气质量、防范火灾隐患,符合公共利益,为何群众不愿配合与支持?
核心问题在于政策执行陷入“重禁止、轻疏导”的误区,忽视了群众的现实诉求。
一方面,农户对秸秆处理存在“现实困境”:秸秆若不焚烧,需人工搬运、粉碎还田,不仅增加时间成本,还可能因处理不及时影响下一季播种;部分地区缺乏秸秆回收企业、还田补贴等替代方案。
如某乡镇焚烧秸秆的农户并非不知政策,而是认为“不烧没法种地”,政策对其现实困难的“漠视”,使其对禁烧规定产生抵触心理。
另一方面,政策宣传停留在“单向灌输”层面:“村村响”、宣传车仅仅强调“不准烧”,却未解释“为何不能烧”“不烧怎么办”,导致群众难以将禁烧与自身利益(如呼吸清洁空气、避免火灾风险)关联,反而将政策视为“给种地添堵”的负担。
因此,即便基层干部“好言劝阻”,群众也易将其视为 “管闲事”,进而引发冲突。
![]()
二
执法两难
一些基层干部常常感到疑惑:秸秆禁烧到底合不合法?
当前,时常陷入“两难”:一方面,政策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与执行标准。
秸秆禁烧虽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依据,但一些地方未出台细化条例,如“焚烧多少面积应处罚”“处罚主体是公安还是环保”“如何界定‘恶意焚烧’与‘过失行为’” 等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执法威慑力不足与“维稳优先”的导向,导致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比如,有农户焚烧秸秆后撒泼砸车、上访索要赔偿,但执法力度明显不足。
![]()
三
权责失衡
基层干部是政策执行的“主力军”,却处于“权责不对等”的困境中,导致“不敢管、不愿管”。
一方面,“无限责任”与“有限权力”的矛盾突出。有的地方部门对秸秆禁烧工作提出“零火点”的硬性指标,却未赋予基层相应的执法权、协调权:干部发现焚烧秸秆,不能依法处罚,只能自己动手灭火。
一旦出现冲突,上级往往以“维稳”为先,要求基层“自行解决”,甚至在干部被诬告时“和稀泥”,如有的村干部被索要赔偿,均未得到上级的明确支持。
另一方面,心理压力与职业风险的叠加,消磨了干部的责任心。基层干部既要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甚至冲突,又要承担上级问责的风险,还要承受“出力不讨好”的委屈。
如有的地方规定出现“一个火点罚一万、出现多个火点书记免职”,有的乡镇党委书记因为秸秆禁烧执行不彻底而免职。但是,没有明确对农户的处罚措施,导致基层干部 “只有责任、没有权力”,只能靠“劝” 而非“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