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称帝后,质问王彦超缘何不收留落魄的他,王彦超:还好没收

分享至

中国古代史上一桩有着“莫欺少年穷”意义的“鸡汤典故”,正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钱”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有件小事始终让他念念不忘,耿耿于怀,那就是他年轻落魄时去投奔王彦超却被随意打发离开的事情。

而这对王彦超来说可就悲剧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就因为自己当初一时看走了眼,导致现在被一个皇帝暗暗在心里用小本本给记上了。

但是,王彦超不愧是被人评价为北宋历史上最知情善趣、最识时务的人,在经过他的一连串完美操作后,不但化解了危机,并且还封公加爵,一生荣华富贵。

那么,这件事到底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一千多年前的大宋历史传奇。



乱世中的落魄青年赵匡胤

唐朝灭亡后,中国迎来了一段长达70多年的大分裂时期,极度动荡,极其混乱。在这短短几十年间,中原地区就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与此同时,在中原地区之外又涌现出了楚、蜀、吴等十个割据政权国家,史称这段时期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基本上可以用人性堕落、伦常混乱、礼乐崩坏等词语来形容,父子相杀、君臣相残、兄弟阋墙等事情屡见不鲜。

赵匡胤就是出生和成长在这样一个混乱时代,他的父亲名叫赵弘殷,曾先后投靠过赵国、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

在赵匡胤20岁的时候,父亲赵弘殷正在后晋禁军中任职,而此时的赵匡胤虽已经有了家室,却还一事无成,基本算是一名“啃老族”。

也正是在这一年,赵匡胤的人生发生了一点变故,他父亲赵弘殷效力的后晋忽然就被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五代中的后汉。

后汉建立后,赵弘殷虽然依旧担任着以前的军中旧职,但毕竟换了个新主子,仕途多少会受到影响和波动,生活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赵匡胤决定离开家外出游历,争取混一个出人头地。

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离家后的赵匡胤四处碰壁,始终不得志,落魄的他只得寄身于一座寺庙之内,郁郁寡欢。

后来经过寺庙内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和点拨,赵匡胤终于重拾信心与雄心,再次起身出发,去寻求他的用武之地。



王彦超:给你十贯钱,你走吧

赵匡胤当时首先去投靠的是他父亲以前的同僚好友,时任复州(今湖北仙桃)防御使的王彦超,希望能通过他父亲的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

王彦超是什么人呀?这时年仅十二岁就开始随军出征,屡立战功,靠着自己的能力在乱世中披荆斩棘,不到三十岁就官至一州刺史、防御使的人物。

所以,王彦超是从骨子里瞧不起那种二十来岁还一事无成,总想着靠着父辈的关系往上爬的人,并且说起来王彦超就只比赵匡胤大了十几岁。所以,在得知赵匡胤的来意后,王彦超委婉地对赵匡胤表示了拒绝。

但王彦超自少就养成了温和恭谨,与人为善的性格,气度非凡。所以虽然看不上赵匡胤,王彦超还是拿出了十贯钱赠予他,这在当时来说也是足以解得一时之急的数目了。

赵匡胤被王彦超婉拒后,心里颇有微词但别无他法,也只得悻悻然接过王彦超给的十贯钱当作盘缠,另谋他处去了。

如此一幕,也正如学者顾宏义的评价:“大概王彦超不会料到,当时自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对待的落魄汉(赵匡胤),在十数年后会成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鸡汤文”里,这位王彦超“大叔”也遭到过不少嘲笑,俨然成了有眼无珠的势利眼。但事实上,这人,没那么简单。



发迹之后,赵匡胤始终对这件往事耿耿于怀

赵匡胤告别王彦超后,又退而求其次前去投奔同是他父亲旧日同僚的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董京本。

董京本倒是接纳了赵匡胤,但赵匡胤在军中却处处受到他人的排挤,直到不久后,他遇到了雄才大略,善于发现人才的郭威。

投靠郭威的赵匡胤一下子便如潜龙入海,随着郭威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深得郭威的赏识与重用。

几年后郭威推翻了后汉然后称帝,建立了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郭威死后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死后传位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而此时的赵匡胤已因功官至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统率天下兵马大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