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瘦弱的她,却是全家“最硬的脊梁”

0
分享至

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

在云南省江城县康平镇营盘山村,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一个瘦削的身影早已在茶园里忙碌开来。她叫缪平珍,一位普通的哈尼族妇女。就是这位仅有小学文化、体重只有80多斤的女子,用三十年的无悔坚守,以一己之力为身患残疾的家人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2023年,她荣获“云南好人”称号,其感人至深的事迹在云岭大地广为传颂。


缪平珍在采茶。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义无反顾,她用选择定义真爱

1994年,21岁的缪平珍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毅然嫁入负担沉重的杨家。丈夫杨氏自幼失聪,大伯哥存在智力与语言双重残疾。“他们更需要人照顾。”没有华丽的誓言,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成了她一生履行的承诺。

婚后的生活清贫却温馨。夫妻俩起早贪黑,携手耕耘着十几亩玉米和水稻,管理着二十多亩茶园,发展养猪养鸡产业。缪平珍的婆婆则在家照料残疾的大哥和年幼的孩子。彼此关爱,相互扶持,小小的家庭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然而,命运的考验在2000年骤然降临——缪平珍的丈夫在建房时从高处坠落,腿骨骨折,虽经治疗能行走,却永远丧失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从此,这个家庭的收入锐减,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缪平珍柔弱的肩上。

从此,田地里最苦最累的活都成了她的“分内事”。背玉米、运饲料、管理茶园、喂养牲畜……村民们都记得,这个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女人,干起活来却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她从不在人前喊累,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三年都没见她添置过一件新衣裳。”村民李涛回忆道。汗水浸透了年华,她用超乎常人的坚韧,稳住了这个家。

至孝至善,她用守护诠释孝道

苦难没有让这个家庭相互埋怨,反而让他们更加团结。丈夫伤残后,尽力做些采茶、收玉米的轻活;缪平珍的婆婆则操持家务,分担压力。然而,命运的阴云并未散去,2010年,年事已高的婆婆不幸瘫痪在床,生活的重压再次骤然升级。

缪平珍的担子更重了。每天天不亮,她就起身开始连轴转:为婆婆洗脸、喂饭、换洗衣物、处理大小便,紧接着照顾大哥的起居,然后匆匆扒几口饭,又奔赴田间地头。傍晚归家,再度重复早上的繁琐护理,常常忙到深夜。

14年,5100多个日日夜夜,她如同上了发条的钟表,精准而耐心。她甚至独创了一套“护理时间表”:每3小时为老人翻身按摩,每天4次准时喂饭喂药,还坚持用艾草为老人熏蒸关节,缓解病痛。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卧床14年间从未生过褥疮,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直至2024年安详中离世。这背后,是缪平珍无数次夜不能寐和倾尽全力地付出。

不离不弃,她用信念照亮未来

生活的明灯,源于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对于缪平珍而言,这盏灯就是她的两个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她常对儿女说的话。即便家里困难,她也从未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她用卖茶叶换来的微薄收入,给孩子买回一摞摞作业本,点亮他们求知的道路。

她的坚持,最终在深山里创造了奇迹。儿子不负期望,从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女儿也从云南农业大学学成归来。知识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为这个曾经困顿的家庭带来了重生希望和无限慰藉。

三十年光阴荏苒,缪平珍用坏了10余把锄头,穿破了上百双胶鞋,却从未向命运低下过头。时光在她脸上刻下了皱纹,风霜让她的双手皲裂不堪,但她眼中的光芒却从未熄灭。

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她走过如此艰难漫长的岁月,这位不善言辞的哈尼族妇女只是搓着那双粗糙的手,憨厚地笑了笑说:“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苦也是甜。”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缪平珍,这位平凡的哈尼族妇女,用三十年的青春与汗水,用最质朴的行动,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她用柔肩担起苦难,用爱心守护至亲,在人生的荆棘路上,绽放出了最温暖、最璀璨的人性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59353文章数 2007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