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
导 读
告诉各位科学伙伴一个令人扼腕事情,就在昨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伤医事件。据传,事件起因或与患者对“膝关节置换”手术效果不满及听信“同行负评”有关。这一悲剧将一项普遍而又常被误解的手术——膝关节置换术,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我们的关节如同精密的机械轴承般磨损失效,现代医学这位“高级工程师”是如何为我们进行“再生设计”的?为何这项被《柳叶刀》等顶刊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手术之一”的技术,有时却会收获抱怨甚至怨恨?伙伴君今天一直在想能做点什么可以帮助大家理性了解医学,不要再伤害无辜的医生了!可能能做的就是,带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了解膝关节置换术的百年进化、科学原理与真实风险,如果有朝一日,在面对关节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也希望这种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
跟伙伴君来吧
今日主笔 | 恒意
● ● ●
从一位外科医生的倒下说起:我们该如何科学看待膝关节的“再生工程”
磨损的“轴承”如何重启?膝关节置换的百年进化
想象一下,一台精密机器的核心轴承,经过长年累月的运转,其表面涂层已经磨损殆尽,内部滚珠也出现形变,导致机器运转时产生剧烈震动和噪音,甚至完全卡死。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有时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当保护骨骼的“缓冲垫片”——关节软骨,因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原因被严重磨损破坏后,骨头之间就会开始“硬碰硬”地摩擦,带来剧烈疼痛和活动受限 。此时,吃药、打针等保守治疗方法,如同给失效的轴承注入临时的润滑剂,或许能短暂缓解,但无法修复其结构性的毁损。
膝关节置换术,便是一项旨在重建关节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的“精密零件再生工程”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已经损坏、无法修复的关节表面精准切除,然后植入一套全新的人工关节假体,以取代其功能 。这并非一个新概念,其历史可追溯至一个多世纪以前。经过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生物材料、假体设计和外科技术上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项高度成熟和成功的手术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表系列文章,系统性地肯定了其在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方面的巨大价值,使其成为现代医学最可靠的手术之一 。
一个好的人工膝盖是如何“再造”的?
一个成功的人工膝关节,就像是为人体量身定制的“高精密替换零件”。它通常由几部分构成:股骨(大腿骨)末端的金属部件、胫骨(小腿骨)顶端的金属托盘,以及两者之间的一块高耐磨聚乙烯塑料“垫片” 。这个塑料垫片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模拟了天然软骨的功能,确保金属部件之间能够顺畅地滑动,而不是直接摩擦。有些手术还会替换膝盖骨(髌骨)后方的磨损表面。这些部件的设计都经过了严格的生物力学计算,以最大程度地模仿正常膝关节的活动方式 。
根据患者膝关节“磨损”的范围和程度,医生这位“高级工程师”会选择不同的“再生”方案。如果只是局部损坏,可以选择只更换单个隔室的“部分膝关节置换术”(UKA),这好比只更换轴承中某个坏掉的组件,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如果整个关节都已“报废”,就需要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
数据说话:成功率超90%的”黄金手术”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膝关节置换术堪称现代骨科的”黄金标准”。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的权威数据,90%接受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疼痛大幅减少,大多数人能够恢复日常活动并保持活跃 。更令人鼓舞的是,许多患者甚至可以重拾因关节疼痛而放弃多年的较为和缓的运动,如高尔夫和长距离散步 。
从长期效果来看,这项手术的耐用性同样令人满意。根据全球大规模临床随访数据显示,约85%的人工膝关节在20年后仍然有效,90%的全膝关节置换在10年后依然正常工作 。术后10年以上假体存活率普遍超过90% 。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一次成功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可以为他们带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高质量生活。
在安全性方面,膝关节置换术的风险控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在不到2%的患者中 。研究发现,即便是血栓形成这种所有骨科手术都面临的潜在风险,膝关节置换术也仅有1.2%的患者在术后90天内因血栓住院 。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膝关节置换术是一项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充分验证的成熟技术 。
那为什么有些“新膝盖”不尽如人意?
既然手术如此成功,为何还会出现患者不满意,甚至走向极端的情况?我们需要科学地认识到,膝关节置换术并非一劳永逸的“魔法”,它本质上是用人造材料替代自然组织,必然存在局限和风险。即使是成功率高达90%以上的膝关节置换术,也不可能做到100%成功。约10%的患者可能在10年内需要翻修手术,这是医学现实,而非医疗过错 。患者对此应有理性认知,请务必仔细考量医生在术前充分告知的风险和预期效果。
还要特别注意,尽管概率低于2%,但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依然可能发生 。这些并发症一旦出现,处理起来会非常棘手,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更常见的是一些未能达到患者“完美”期望的情况。大约有10%至20%的患者在术后仍会感到某种程度的持续性疼痛或僵硬感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与假体安放的微小偏差、患者自身的神经敏感性、疤痕组织增生或是未完全解决的软组织问题有关。此外,患者的期望值管理也至关重要。如果患者期望术后能像年轻时一样跑跳自如,进行高强度运动,那么现实可能会让他失望。人工关节的设计目标是满足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恢复无痛生活,而非重返竞技场。
同行“差评”可信吗?在信息迷雾中如何做出明智决策
此次伤医事件的一个传言焦点,是行凶者可能听信了其他医生对王海彬医生手术的“负面评价”。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在医学领域,一位医生对同行的治疗方案发表看法,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一个负责任的“第二诊疗意见”,需要基于对患者完整病历、影像资料、手术记录和术后情况的全面评估。任何脱离这些客观依据的“评价”,都可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误导性的。
这好比请两位不同的建筑师评价一栋已经建好的房子。如果第二位建筑师仅凭外观或业主的主观感受就断言“地基没打好”,而不去查阅原始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这样的评价显然是轻率的。医学更是如此,不同的医生可能基于不同的经验和理念,对同一病情有不同的手术策略偏好,这本身是正常的学术探讨范畴,不应被曲解为对错之分。
作为患者,我们有权寻求第二意见,但关键是要带着完整的病历资料,去寻求正式、专业的评估,而不是听信坊间或非正式场合的只言片语。与主刀医生保持坦诚、充分的沟通,永远是解决疑问的最佳途径!
恒意说两句:对伤医事件绝对“零容忍”!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将医患双方又一次推入了深渊。当现代医学用一把精巧的手术刀,为无数在痛苦中挣扎的患者打开一扇重获新生的大门时,我们无法容忍这把刀被偏见与暴力所玷污。膝关节置换术,作为一项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和医生心血的成熟技术,它的价值不应在血泊中被模糊。
任何严肃负责的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都不应成为挥刀向医的理由。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它在不断发展中解决问题,也坦诚面对自身的局限。当纠纷出现,我们有科学的鉴定标准、有完善的法律程序去寻求公正。诉诸暴力,伤害的不仅是一名医者的身体,更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在一个充满信任和理性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科学伙伴在此呼吁,尊重专业,敬畏生命,这才是我们面对疾病与未知时,最应坚守的底线。
参考文献:
![]()
![]()
![]()
本文仅作科普分享使用,欢迎小伙伴们点、收藏、关注,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更欢迎您把
介绍给周边可能需要的更多伙伴们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