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陕南的深绿》
![]()
我们一行人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自北向南,穿行于陕西的山水之间,探寻美丽陕西的魅力所在。一路走来,我才发现陕西的“绿”各有各自的性情。陕北的绿,是民众改造自然所得,沟壑的黄绿中透着苍劲的斑驳;关中的绿,是人力耕耘所成,庄稼的油绿中透着厚重的规整;只有陕南的绿,是自然的馈赠而成,深绿中饱含着原始的丰盈,浸润着一种水灵灵的气息。
陕南的绿,生于纵横交错的水。
![]()
在天选之地汉中,我感受到了这里的水润之美。汉中河网密布,流水清冽,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亦是秦巴生灵多样性的庇护所。汉江,这条长江最长的支流,不仅滋养着两岸沃野,更成为润泽北方的生命之水。天汉湿地公园就在汉中城区段汉江内,如今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的“幸福园”。
天汉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谁能想到,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滩,垃圾堆积,污水横流。通过十余年的建设,这里成为了城市“绿肺”,是生态修复、休闲游览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客厅。公园东起天汉大桥,西至龙岗大桥上游沙沿沟口,总面积达7.5平方公里,水域宽阔,生态湿地和岛屿众多,公园宛若一幅精心雕琢的生态长卷,在汉江两岸徐徐展开。
这里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三条慢行步道,走不同的道,行人就能邂逅不同的美景。在湿地公园里,我看到高大的天汉楼矗立在河岸边,古朴雅致,呈现着汉文化的风韵;邂逅了汉水女神的雕塑,她站在蒹葭丛中,带着《诗经》的浪漫遗风;“水之源”雕塑群带着科技感,水滴、水珠、水花的造型诠释着生命之源,让人惊奇;葱郁的草木光影斑斓,我听到鸟鸣虫声,空气中弥漫着草木香气;登高远眺,但见江天一色,苍茫而辽阔……那些散步、慢跑的市民,那些嬉戏打闹的儿童,那些观鸟的爱好者,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仪的地方,各得其乐。
天汉湿地公园,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由河中沙石堆砌成的219座生态岛屿,既保留了汉江滩地的自然肌理,又成为了生物的乐园。这里已成为90余种鸟类的乐园,其中“东方宝石”朱鹮时常优雅掠过水面,成群的红嘴鸥冬季如约而至,鹈鹕、鸬鹚等珍禽也在此安家落户。岛上种植了获草、香蒲、荇菜等乡土植物,它们随风摇曳,不经意间唤起浓浓乡愁,也天然地净化着水质。湿地的水下世界同样精彩。一条长达2.3公里的生态鱼道,仿照自然河流形态设计,让翘嘴鲌、青鱼、草鱼等本土鱼类得以畅通无阻地洄游产卵,维系着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这项“柔性治水”工程,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维护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也体现了碧水治理的成果:这里全年水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那些新“上岗”的无人机通过高空巡航,消除监管盲区,让守护更有科技含量。汉江汉中段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承诺,滋养了京津冀豫沿线多个城市。同时,“引汉济渭”工程也缓解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润泽一方。
天汉湿地公园,正激发着整座城市的活力。天汉长街沿汉江而建,促进了文商旅业态的融合发展,使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在的民生福祉。天汉湿地公园里,春日鲜花盛放,夏季鱼类洄游,秋来芦花飞雪,冬日红嘴鸥至的这些动人场景,多次亮相央视荧屏和其他媒体,更烙印在每一个游人的记忆里。民宿、餐馆、咖啡店、书店等商铺在公园附近不断地出现,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心随帆动·相约汉中”帆船展示、中国桨板超级联赛等活动的举办,探索着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汉江(汉中市段)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可谓实至名归。
陕南的绿,亦得于青山的馈赠。
![]()
譬如平利的青山,生动地诠释乡村振兴的故事。茶园与绞股蓝种植园交错而生,漆树林郁郁葱葱。这“一叶一草一树”,从杯中清茶走向文旅融合的风景,从山间药草变身大健康产业的瑰宝,从林间采割淬炼为非遗艺术的器物。这昔日的“三绿”,变成今日“三金”,染绿了山头,换来了红利,让百姓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生态馈赠。
小小的茶叶,成为了平利的“颜值担当”。如今,老县镇蒋家坪村的茶园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层层翠绿的茶树依山势而种,茶园在山间不断地蜿蜒着,如绿色的波涛,在阳光下漾开深浅不一的光影。我们顺台阶而上,立于高处俯瞰茶园,茶园相连成片,空气中浮动着茶树的清香。初秋的茶叶已不同于春茶的娇嫩,深绿的叶片肥厚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油亮亮的光泽。午后时光,茶园属于一群群的游人,他们或拍照留念,或直播歌舞,山谷间回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蒋家坪村时任党支部书记罗显平给我们讲述着这个茶园的故事,他依然记忆犹新。“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这株茶树前,指着对面的青山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片小小的绿叶背后,是平利“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缩影。平利用20年的时间持续深耕着茶产业,成为了“中国名茶之乡”,“平利女娲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下,平利县正与企业合作,筹备建设抹茶生产线。待生产线建成后,茶叶经深加工将卖出更高价钱。
几家农家乐开门迎客,老板正热情迎接今日的游客。五年来,蒋家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这里不仅能品茶,还能体验采茶、制茶的手艺。对当地人而言,如今无需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即可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茶园让青山成为了生活的靠山。
柔嫩的绞股蓝,成为了“健康使者”。沿山间小径行走,行人随处可以看到绞股蓝缠绕于灌木丛中,那心形的叶片蓬勃生长。在“神草园”里,我们了解一株草如何成长为一个产业的故事。当年,科研团队踏遍秦巴山麓,筛选优良单株,培育出“平利1号”、“平利2号”,如今“秦珑”、“福音”等新品种相继问世。这里不仅推出绞股蓝茶、绞股蓝药等经典产品,还衍生出各类特色小吃和菜肴。在产品展厅中,我们品尝绞股蓝茶,茶汤澄澈明亮,入口微苦,略带些草药味。在绞股蓝粉的酸辣味道中,亦夹杂着淡淡的草药香气,那味道很特别,也让人上头。
在电商平台上,平利的绞股蓝产品琳琅满目,不断地发往了全国各地。从山野林间的野生资源,到科技培育的优良品种;从灶台旁的传统加工,到延伸出的完整产业链;从零星散落的田埂种植,到现代规整的规模经营——这株小小的“仙草”,完成了它的华丽蜕变。它证明了即便生于山野,也能依靠创新与匠心,释放出惊人的产业能量。
高高的漆树,成为了“非遗明星”。生漆被制成众多艺术品,体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产业发展。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平利先民开始种漆用漆,明代的平利漆被誉为“金漆”。清乾隆年间平利“牛王漆”被誉为“国漆”,出口至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平利县如今是“中国漆树之乡”,足见平利漆树的声望有多高。
如今,平利不再是简单的原料产地,而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基地,让生态资源通过文化创意提升了附加值。平利建立了“牛王国漆”品牌,建设非遗工坊,成立“漆农学校”等等,一系列举措让生漆传统技艺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在城关镇“牛王生漆非遗展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漆器温润似玉,绚若彩霞。通过电商平台营销,平利的漆器年营业额可达上千万元。那些被割得体无完肤的“苦命树”,如今已蜕变为“摇钱树”。
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我才明白陕南的深绿,在于汉江汇聚千溪百涧,终成奔流不息的一江清泉;也在于,这里连绵的青山美丽丰饶,是最珍贵的绿色财富。这里用实践证明,高水平的生态保护,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守护陕南的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国家的生态屏障,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线。(作者:韩红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我省以黄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金点子征集令来啦!陕西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你发声→
纪念《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缔结40周年暨2025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成功召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