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一份近百年前的《宣言》,作者跨越千里,从纸张的油渍、字体的歪斜,到补刻的“国”字、特殊的用字写法,每一个细节都成了破解历史密码的钥匙。当真相逐渐清晰,我们看到的远不止一份完整的革命文献。
文、图丨洪荣昌
2017年年底的一天,一位自称拍卖公司纸杂文献负责人的奚先生请求添加我为微信好友。作为长期痴迷于在纸杂文献中探寻历史印记的收藏者,我对这类涉及历史遗存的信息向来格外关注,当即欣然通过了他的好友请求。交流中,奚先生提及几天后公司将举办一场“纸杂文献”专场拍卖,可免费寄送拍卖图录,我立刻提供了详细的收件地址与联系电话。时隔三日,一份厚重的拍卖图录便如期寄到了我的手中。
发现
拿到图录后,我如同面对一份尘封的历史档案,逐页仔细翻阅,从每件拍品的高清照片到文字说明,都逐一认真研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当翻至第5447号拍品时,我的目光骤然被吸引——这是一件标注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物,文字说明清晰写着:“1931年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印制《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宣传单一份,尺寸为47厘米×19.5厘米,起拍价8000人民币。”作为专注红色文献收藏的研究者,我深知这类直接关联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央级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收藏意义。
当时我身处福建,而拍卖时间定在2018年1月7日,恰好此前我已答应中央电视台摄制组,要前往江西瑞金参与红色金融节目的拍摄,这意味着我无法亲自赶赴上海拍卖现场,上手观察这件关键拍品。这种“身不能至”的情况,在专题收藏领域十分常见——对我们而言,一场拍卖或许仅有一两件拍品与自身收藏方向契合,即便如今交通便捷,为了寥寥几件物品千里奔波,从时间与经济成本来看都并不划算。因此,借助互联网获取拍品细节、判断真伪,成了我们这类收藏者的常用方式。
为了精准了解这件宣传单的品相与细节,我按照惯例先通读图录,随后打开电脑登录该拍卖公司官网,搜索到第5447号拍品并下载高清图片。通过图片的放大与缩小功能,我清晰地看到:这份宣传单由两张棉纸组成,纸张边沿虽有轻微破损,但正文内容完整无缺,没有一个字的缺失。对文献收藏者来说,“文字完整”是核心标准——即便纸张存在局部破损,只要不影响内容辨识,就不会阻碍对文献本身的研究;可一旦出现文字缺漏,文献的历史信息便会断裂,后续研究也会陷入困境。进一步观察还发现,这份宣传单采用的是钢板刻写蜡纸油印技术,字体虽小却工整整齐,行距与字距排列极具规范性,文字四周还留存着大片晕散的油渍。结合这些特征,我初步判断这件拍品应为真品。
但当晚躺在床上,一个疑问突然浮现:作为中共中央发布的重要文件,为何采用油印方式印制?要知道,“油印件”并非泛指所有油墨印刷品,而是特指通过钢板、铁笔刻写蜡纸后,再用油印机印制的文献。随着电脑与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这种工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从未见过蜡纸、钢板与铁笔,更不了解油印流程;而对于20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说,油印品则是一段熟悉的记忆。带着这份疑虑,我连夜起身再次打开电脑搜索相关资料,最终在人民网上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的全文,文末一条标注“根据中央档案馆原油印件刊印”的说明,瞬间打消了我对“油印形式合理性”的质疑。
可新的问题随即产生:网刊版本依据的“原油印件”,与拍卖会上的这件拍品是否为同一版本?为验证这一点,我将下载的拍品图片与人民网公布的全文逐字逐句进行比对,从标题到落款,从正文段落到标点符号,最终确认两者内容完全一致、一字不差。当我完成比对关掉电脑时,已是凌晨1点多。
![]()
![]()
1931年《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原件
鉴定
次日一早,我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将发现与初步考证结果告知程定飞先生。程先生时任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部副部长,长期深耕革命文物研究领域,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还拥有丰富的实物鉴定经验,是国内顶尖的革命文物鉴定专家。他看到我的消息后,很快回复表示认同我的分析与判断,明确指出这件文献“大概率为真品”,随后还特意打来电话,再三叮嘱我“务必争取竞拍成功”,强调“这件文献属于国家重量级文物,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有了权威专家的认可,我对这件拍品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通话中,我还向程先生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军博能提供馆藏《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原件的图片,以便与拍卖拍品进一步对照。程先生当即答应帮忙查找,可次日他回复说,军博并未收藏该文献的原件,仅有一份复制件,并随即把复制件的图片发给了我。
收到图片后,我立刻展开细致比对:尽管复制件图片清晰度有限,无法精确测量尺寸,但从整体版式来看,拍品与复制件的行距、段落分布、标题抬头及落款格式完全一致。通过图片放大功能,我还发现两处极具辨识度的细节:一是第9行“区域”的“区”字,拍品中的“区”字存在轻微歪斜,而复制件中的“区”字歪斜角度与位置完全相同;二是倒数第14行中间的“国”字,拍品中的“国”字明显是后期补刻上去的,复制件中的“国”字也呈现出相同的补刻痕迹。此外,从图中一些细部特征来看,文献中“长春”的“长”字、“他们”的“他”字、“斗争”的“斗”字、“升长”的“升”字,其写法都极为特殊,与常规书法字体差异明显,而这些特殊写法在复制件中也一一对应。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已知军博复制件源自权威原件的前提下,拍品与复制件的高度吻合,足以证明两者源自同一版本,进而可确定拍品为真品。随后,我迅速办理了竞拍委托书,在1月7日傍晚通过电话参与竞拍。尽管过程中有多轮激烈竞价,但凭借对这件文物价值的坚定认知,我最终成功将其收入囊中。
![]()
![]()
左边两图均为宣言复制件,右边均为拍品。经对比,可看出二者的一致性。
解惑
2018年春节过后,我特意携带这份《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赶赴北京,前往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请程定飞先生进行实物鉴赏与最终鉴定。在程先生的办公室,他接过这两页泛黄的宣传单,仔细端详片刻后便连声称赞:“不错,不错!油印品的真伪其实很好辨别,你看这纸上留存的油渍,分布自然且带有历史沉淀感,现代仿品根本无法复制这种效果。”
随后,程先生让部下取出军博馆藏的该文献复制件,将原件与复制件并置对照,结果显示两者的文字内容、版式设计、整体尺寸完全一致。他指着拍品对我说道:“这绝对与复制件的原始版本同源,是货真价实的革命历史文物。”言谈间,他还半开玩笑地说:“以后要是考虑捐献,可得优先考虑我们军博啊。”一句玩笑话,却尽显“军博人”对革命文物的珍视——他们始终将馆藏建设与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这份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在得到程先生的权威肯定后,我向他提出了心中的另一个疑问:为何这份中央级文献会采用如此薄的棉纸印制?程先生耐心地为我梳理了这件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解开了我的疑惑。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曾先后出现过两次“临时中央”,而这份宣言的诞生,便与第二次“临时中央”的特殊处境密切相关。第一次“临时中央”成立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时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陈独秀被停职。此后,临时中央筹备并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与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维系了革命火种。
第二次“临时中央”的诞生,则与1931年中共中央遭遇的严重危机有关。当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后叛变,供出了中央组织机构与政治局成员名单,导致中央机关遭到毁灭性破坏,周恩来、王明等核心领导人被国民党通缉。由于在上海的政治局成员不足半数,无法正常行使职权,中央被迫改组,于9月22日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包括卢福坦、博古、张闻天、李竹声、陈云等9人,常委会由卢福坦、博古、张闻天、康生组成,博古担任总负责人。彼时上海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临时中央成员只能频繁转移住所、秘密召开会议,直至1933年1月才被迫迁往江西瑞金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正是1931年9月临时中央在上海艰难处境下的产物。在特务遍布、搜捕严密的环境中,共产党员们要印发并散发这份宣言,需冒着生命危险—— 一旦暴露,不仅文献会被销毁,相关人员也会面临被捕杀的风险。因此,他们选择极薄的棉纸印制,既因棉纸价格低廉、易于获取,更重要的是其质地轻薄、便于折叠携带,能最大程度降低散发过程中的暴露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宣言的刻写工艺堪称精湛:全文2633个字,采用最小规格的钢刻版字体,最终微缩在两张16开棉纸上。放大后可见,字迹清秀挺拔、刚劲有力,竖排行距笔直整齐,上下对齐毫无偏差,宛如一幅精细的工笔画。这种技艺不仅需要刻写者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更需极强的耐心与专注力。
这份《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不仅是承载着历史信息的物质遗存,更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时刻坚忍不拔、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是留给后世的珍贵精神财富。
(本文选自2025年第9期《中国收藏》杂志)
编辑丨王何
校对丨郑爽
设计丨周倩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