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09/23
食欲
之秋
![]()
人类从其开始,就依赖大地所赐予的礼物而生存。我们今天的基本食物——面包、肉、鱼、水果和蔬菜,同样是最早在地球上游荡的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即使在此“原子时代”,我们也不曾创造出神仙的美酒或哲学的药丸,可以作为这些基本食物的替代品。今天和古代唯一不同的是世界已经缩小,现在较之以往更加世界一体化。
当干旱毁灭了阿根廷、加拿大的小麦和缅甸、泰国的稻米收成,当产牛国家的肉类减产,这时饥饿便统治全球,这一点和原始人并无不同。
![]()
每当野牛群离开草原,加拿大印第安人的驯鹿没有出现,埃及尼罗河的水未曾泛滥,东非畜群为刺舌蝇所困扰,西伯利亚的驯鹿退向最远的北方,非洲布须曼人的野生甜瓜因炎热而死,澳大利亚野生植物大叶苹和“本雅—本雅”的籽实为火烧毁,这些都会使原始人那更小的世界受到饥饿的折磨。
我们虽然通过从土壤中榨取更多食物、为地球上人口增长创造了前提,而在原则上我们取得食物的方法仍以祖先的实践为基础。我们和他们一样,仍然依靠来自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产品。
所有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形成也间接受气候的影响,故人类为了适应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气候,曾被迫调节其习惯、所有物和一切物质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动物界成员们也不得不改变身体上的器官和机能,以适合喜怒无常的气候。
旧石器时代人类经济形式的特点是一群人的集体狩猎。他们以犀牛、猛犸、鹿、欧洲野牛、多毛犀和洞熊的肉,作为浆果、籽实等植物性食品的补充。在此社会发展早期阶段,劳动分工已有发展,妇女主要采集植物性产品,如水果、籽实、根和球根,男子则提供肉和鱼。
澳大利亚植物——大叶苹
今天非洲已很难发现真正的“收获者”,但据记载古代非洲许多部落收获野生植物和籽种曾在经济中起过一定的作用。埃及人大量收获莲花百合,晒干后磨成粉,用来焙制面包。其根很甜,大如苹果。科尔多凡地区收获野生稻谷来焙制面包。
在澳大利亚,特别是在极东、极南和北部地区的收获者部落,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是野生薯蓣、大叶苹籽实、百合根、“本雅—本雅”果实、苏铁科植物的果实及其他。有意思的是,这些产品或保持其自然状态,或者还经过加工使其更易保存,作为他们全年的主要食物。有时也会用发酵方法处理食物,如卡奔塔利亚湾的部落就是这样。这种发酵方法被玻利尼西亚和某些北极部落进一步发展。新几内亚南部和西部收获的果实是西谷椰,它是许多部落的主要食物来源。
![]()
澳大利亚收货者的
“本雅—本雅”
收获野生的块根、葱类和蒜类在今天北极大部分地区居住着的楚克奇人、雅库特人、通古斯人生活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楚克奇人,收集一种马齿苋科植物的根部和心部腌泡起来,可以吃一年,直到下一个收获季节为止。玻利尼西亚人若无野生的面包树和椰子树,便不能在珊瑚礁上生存。
南美查科地区则收获长角豆和一种叫“图斯卡”的植物。阿劳卡人和古代秘鲁人收获野生的马铃薯。
北美收获者最重要食物是印第安人野稻、矮松籽实和橡子。此外,还有豆荚、仙人掌根、芦苇和许多野生籽实,作为补充物和代替品。中部加利福尼亚之东的部落,主要依靠橡子和矮松为生。这一点可以说明下列事实:近代以前他们部落的历史从不提及饥荒,和狩猎者、采集者的情况一样。
![]()
齐佩瓦 - 印第安人妇女
把野稻打进独木舟
北美大湖地区收获经济的最重要产品是野稻和野生燕麦。今天印第安老人讲述的许多有趣故事,都是与野稻地有关的。根据传说,野稻是“伟大的神灵为了使印第安人健壮而准备的”。在齐佩瓦人语言中,八月的意思是“收获野稻之月”。当快要收获时,妇女把青苗一捆一捆地扎起来,防止风吹损坏或为水禽所食,也使以后的收割易于进行。谷物成熟了,采集到独木舟中,用桨或长叉驶出野稻地。奥吉贝人为了感谢神灵,每年收获之月都要举行丰收祭的仪式。当野稻收割以后, 用棍子脱粒,放在日光下晒干,然后炒焦、弄干净、去壳,储存起来,有栗子般的甜味,非常可口。
![]()
![]()
新西兰霍罗温努湖区的仓库(左图)
非洲奥万博的储物容器(右图)
关于人类种植的最早植物类型是灌木、鳞茎、块茎或树,是不能确定的。有人认为,在南亚香蕉是最早栽培的植物。有人则认为最古的栽培谷物是二粒小麦,公元前5000年前埃及农业中已有之。
无论最早栽培的是什么植物,农业的最初形式总是不知有犁,只知有锄,有时还使用古老的掘土棒。这种经济形式即因锄得名。锄通常是由柄和一个石头、蚌壳或铁的刃部组成的。今天锄文化的分布仍是很广泛,其主要分布地区是热带非洲、美洲、印尼和大洋洲,经常种植的植物是鳞茎和块茎,如薯蓣、木薯、甘薯、野芋和马铃薯。谷物有玉米、稻谷和高粱。每一部落栽种植物的品种是有限的,经常是一种植物占绝对优势,作为经济主要基础。
![]()
薯蓣
另一种生产经济是家畜的驯化和饲养。它从其开始就对世界经济和世界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
布须曼人绘画中戴着鸵鸟
面具接近鸵鸟的猎人
鸡和猪似乎情况特殊,因为它们是非迁徙性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表明,当时已有大量野鸡和野猪被关起来保存着,留待庖厨需要时再杀。然而,锄耕文化中所遇到的正式的家畜饲养,皆是学自牧人。
马、牛、羊的饲养,是在有大量野生品种分布的地方发展起来的。中亚山区及其以北的高原地区,具备着有利的条件。今天西藏牦牛的畜养,仍具有古代畜牧文化的所有标志。最早驯养的牛的著名品种是长角类型,它可以上溯到亚洲牛的野生品种。山羊的驯养后于绵羊的驯养,它们看来都起源于这个特殊地区。
最早养牛地区之北的阿尔泰山和吉尔吉斯及巴腊宾草原,是养马和养骆驼的最早发展地区。驯养骆驼和马的文化从这里向西一直不断地传布到俄罗斯东南部和高加索,向东达到戈壁沙漠。
![]()
穿雪鞋狩猎的印第安人
马和骆驼原来用以载重和提供乳,从这些部落不固定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发展出独立的经济形式。因此,我们发现这些骑畜驯养者无一例外地和依靠收获经济、农业经济或养牛经济的部落共生。
中亚高原盛行养马,无疑可上溯到公元前5千纪,即欧洲冰川时期的末尾。 非洲主要经济形式是养牛,而亚洲则养绵羊和牦牛。畜群一般被当作财富的象征,没有迫切需要是不屠杀的。因此, 奶、毛和粪成为主要产品,对肉则不甚重视。
![]()
回溯人类获取食物的历程,从旧石器时代集体狩猎以补植物性食品之需,到各部落收获野生作物并储粮备荒,再到锄耕文化兴起与家畜驯养逐步发展,每一步皆依托大地友好的馈赠,延续着对生存与口腹之欲的探索。
如今我们所享用的食物,既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传承,亦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延续,彰显着人类对生活本真的追求。
![]()
摘自
相 关 书 籍
事物起源
![]()
这是一本文化人类学领域内的综合性知识普及著作,它以“考察事物的起源”为主旨,从大量实地考察与征引所得的案例材料出发,在风趣的文字和写实的插图中挖掘人类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