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
初秋的晨光洒在辽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碱厂沟村的田垄上,45岁的孙成文蹲在烟田间,指尖轻拂烟叶——这是他与烟叶相伴的第20个年头。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连片的烟叶、中草药与轮作玉米田绵延至山脚下,如此规模化的种植图景很难让人联想到,眼前的孙成文20年前还是一个为生计发愁、连遭创业失败的年轻人。
如今,孙成文的“金叶世家”家庭农场,不仅是十里八村的“致富招牌”,更成了乡村振兴路上一缕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叶微光”。
破局:从“赔本养羊”到6亩烟田的“希望之光”
2000年的结婚照里,穿着笔挺西装的孙成文眼神藏着焦虑——刚成家的他一门心思想多挣钱,但却在创业路上接连碰壁。一开始养羊赔光本钱,后来跟风种蘑菇又遭遇雨季烂棚,家里欠下不少债务。“那时候就盼着能找条稳当的路,让日子有个奔头。”孙成文回忆道。
2005年,邻村“种烟能挣钱”的消息,成了孙成文的“破局契机”。他和媳妇咬咬牙,把家里仅有的6亩薄地全种上烟苗,可他“两眼一抹黑”,烟苗刚栽下就蔫了大半,急得蹲在田埂直搓手。
关键时刻,丹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技术员天天往孙成文的烟田里跑,手把手教他移栽技巧,给他讲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的门道,从育苗到管理对孙成文进行全程指导。
当年烟叶收购季,孙成文攥着被汗水浸湿的磅单一路狂奔回家,扣除成本净赚3000多元,看着磅单,孙成文的妻子眼里泛起了光。
这是孙成文头一回靠种地挣到了“实打实的希望”。他认准了,种烟这条路走得通。
![]()
图为丹东市局(公司)烟站技术员为孙成文指导烤烟。
突围:从“单打独斗”到“金叶联盟”的正规蜕变
2017年,孙成文种烟第十二年,他看着村里不少土地荒废着,心里不是滋味。彼时,市场经济冲击、烟农老龄化、自然灾害频发,用工难、风险大、雇工贵成了烟叶种植的“卡脖子”难题。
“自己种得再好,也不如拉着大家一起干,干出个规模来。”下定决心的孙成文牵头联合4户种烟大户,整合643亩地成立了“金叶联盟”。大家凑农机、补人力、分享技术,他负责统一调度,松散的队伍渐渐有了凝聚力。
随着规模扩大,孙成文开始琢磨,如何在种烟的基础上拓展多元化经营。他想起村里老人说过,土地轮作能养地力,又听说邻村有人种植中草药挣钱的,便动了心思。他起先尝试“烟叶+玉米”轮作,烟叶收完种玉米,土地不闲,玉米能卖钱,麦秆还能当绿肥,来年烟苗更壮。后来他又尝试在轮作间隙种植适合本地气候的中草药。
随着“金叶联盟”一步步运作,由于设备管理、人员协调和后勤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规范管理变得越来越难,收购烟叶、遭遇灾害,一项项、一桩桩都是难题。2024年,孙成文想将联盟升级为正规农场,却对注册流程、管理规范等事情一窍不通。
“多亏丹东烟草帮了大忙!”孙成文感慨道。丹东市局(公司)不仅牵线协调注册手续办理,还帮忙对接稳定雇工、组织技术培训。在丹东市局(公司)的协调帮助下,“金叶世家”农场正式成立。孙成文又立刻组建起专业化服务作业班组,把过去“凑农机、补人力”的基础互助,升级为“机械互补、人力互助、管理互鉴、技术共享”的全链条模式,翻地有拖拉机、栽苗有移栽机、植保有专业设备,采收、运输、分级挑选都有专人专机负责。
“以前烤烟叶得半夜起来添煤,现在新装了自动加煤机,机器自动控温,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看着阳光下亮得晃眼的农机设备,孙成文的笑容里满是踏实。生产效率提上去了,种烟的“苦”也渐渐变成了“甜”。
![]()
图为孙成文在自家种植的烟田里劳作。
共富:从“自己致富”到22个岗位的“家门口希望”
午后的烤房边最是鲜活热闹。碗筷碰撞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几户村民围在石桌旁算账,些许阳光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李大哥曾常年在南方务工,一年到头难回几趟家,家里老人的生活与就医全靠邻居帮衬。如今,他点开手机里的转账记录笑得合不拢嘴,“一天能挣200块,比出去打工轻快不说,还能照顾家里老人,这日子才叫过日子。”
70多岁的王大妈正坐在烤房门口择菜,准备农场中午伙食。“我这岁数,很难找到肯雇我的地方了,成文让我来帮忙做饭,活不累人,钱还准时给。”她掰着指头算,以前只能守着几亩薄地,如今农场工资加上土地租金,日子是真的宽裕起来了。
从几人笑到满村闹,如今的“金叶世家”,早已不是孙成文的“小家”。农场常年提供22个固定岗位,雇工全部为本村或邻村村民,每逢烟叶、中草药、玉米生产季,大家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进。
孙成文心里始终装着雇工们的冷暖,不仅自费给大家缴纳保险,更在收入上给足了底气,“只要肯干,每人年均收入都能达3万元以上。”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格外实在:“自己富不算富,看着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心里比啥都高兴。”
随着越来越多的乡亲留在了村里,以前冷清的村子逐渐热闹起来了,处处都透着烟火气。“以前村里冷清得很,现在农场一忙,来往的人多了,我的生意都比以前好了。”谈起如今村里的变化,村口小卖部老板高兴说道。
![]()
图为家庭农场雇工检查新出炉的烟叶。
眼下,农场“烟叶+玉米+中草药”轮作模式已走上正轨,既能养肥土地,又能增加收入。孙成文的规划更远:“下一步想扩种黄芩、桔梗这些适合这里气候的中草药,把‘烟叶+N’的路子走宽,到时候再添些岗位,让更多的乡亲跟着一起奔富!”
夕阳西下,烟田被镀上一层金边。站在田埂上的孙成文,望着连片的作物田,想起2005年那6亩薄地,再看如今的“金叶农场”,眼神坚定:“有人说种烟苦,可我觉得,当烟农就得像烤房里的烟叶,只有经得住火候,才能熬得出金黄。”
如今,在碱厂沟村,“金叶世家”早已不只是一个农场的名字,它是新农人扎根土地的坚守,是乡亲集体致富的实践,是多元化经营结出的增收硕果,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一束照亮“共同富裕”的温暖微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