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18年秋,一张看起来很普通的黑白照片悄悄躺进了克拉克大学的相册里。
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黑色风衣,头戴贝雷帽,正跨上自行车准备出门。
他的眼神很亮,嘴角有一点点笑意,整个人朝气蓬勃。
可这不是谁家的留学生游客照——这是徐志摩,那个后来写下《再别康桥》的诗人。
那时候,他才21岁。
![]()
这张照片后来流传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人真帅。”但换个角度看,这一刻其实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中国富家子弟,为什么会孤身一人跑到美国冷门的克拉克大学,学银行学?他图什么?
这事儿得往回倒一倒。
1897年,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
他家有钱,真有钱。
他父亲徐申如是当地首富,做丝绸生意发家的。
![]()
当时的商人家庭基本上会让孩子按部就班地走科举路子,然后进仕途,或者干脆继承家业。
可徐家不一样。
他们虽然守旧,但对教育一直舍得投入。
3岁起,徐志摩就在家塾读书。
那会儿的启蒙教育就是《三字经》《论语》,日复一日地背。
![]()
他背得快,字写得也好。
到了10岁,又送到硖石镇的开智学堂——这学校是新式学堂,讲西学,也讲国学,挺有意思。
他成绩一直拔尖,年纪轻轻就被看作“有出息”。
1909年,他顺利毕业,转而考入杭州第一中学。
重要的事儿发生在这里。
![]()
他遇到了郁达夫——一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
郁达夫自由、张扬、感情丰富,两人一见如故。
那时候的校园氛围很活跃,办校刊、投稿、讨论小说诗歌成了他们的日常。
徐志摩也开始写东西,最早是文言文,但已经能看出那股文采。
1915年,他考进了上海的沪江大学。
![]()
那年他18岁,人生第一次重要的选择摆在面前——娶妻。
家里安排他和张幼仪结婚。
张出身也不错,是当时很典型的“贤良淑德”型。
可问题是,两人几乎没怎么相处过,感情基础几乎为零。
婚后没多久,徐志摩心里就开始膈应。
![]()
他想要的是爱情,不是“搭伙过日子”。
1916年,他转学去了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开始接触维新思潮。1917年,北洋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也跟着去了北大。
这一步,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北大,他认识了梁启超。
梁当时已经是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思想开放,学问深厚。
![]()
徐志摩很快被吸引。
他经常去梁家串门,听梁讲欧洲哲学、政治制度、社会改革。
梁启超对他也很赏识,甚至建议他出国深造。
于是,1918年,徐志摩到了美国,克拉克大学。
克拉克大学是个不大不小的学校,地处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环境清幽,学风严谨。
![]()
但说实话,这学校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圈里,并不算热门。
徐志摩选择它,很可能是因为课程安排灵活,学分好修。
可他没待太久。
三个学期,他就修完了主修课程,拿到了一等荣誉奖。
然后,他转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打算读经济学硕士。
![]()
可读着读着,他就烦了——那些数字、模型、报告,和他想象中的“改变中国”的方向,差得太远。
他说过一句话:“我读不下这些账本式的知识。”这不是逃避,而是他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他的路。
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诗,是哲学,是艺术。
1920年,他干脆一走了之,去了英国。
他原本是冲着罗素去的。
![]()
可惜赶上罗素因为反战言论被剑桥大学“请出”了讲坛。
这事儿让徐志摩挺失望的。
但他没灰心,转而进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同时常常去剑桥旁听、游学。
剑桥的两年,是他人生中最自由、最浪漫的时光。
他开始大量阅读欧洲文学,写诗、写随笔、翻译英国诗人作品。
![]()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遇到了林徽因。
林徽因当时也在欧洲学习建筑。
两人都爱艺术,常常一起散步、讨论、读诗。
林徽因聪明、内敛,不轻易流露情感。
徐志摩对她极为倾慕,甚至到了“愿为她放弃一切”的地步。
![]()
可林徽因心里很清楚,他们之间有太多现实障碍。
她最终选择了理性地退出。
徐志摩心碎。
可他没停下脚步。
1922年,他回国。
![]()
进了北京大学任教,讲文学、讲翻译、讲西方诗歌。
他成了当时文坛的新贵,和朱湘、闻一多等人搞起了“新格律诗”运动。
核心理念很简单:新诗也需要节奏和形式美,不能松散无章。
1923年,他和胡适、梁实秋等人一起成立“新月社”,开始系统地推动现代诗歌的规范化。
他的诗越来越成熟,风格也更鲜明。《再别康桥》就是在这个时期写的。
![]()
与此同时,他和陆小曼的关系渐渐公开了。
陆小曼本来是军阀王赓的妻子,美貌、才情兼备。
她和徐志摩的感情轰轰烈烈,也备受争议。
两人不顾流言成婚,但婚后的生活远没那么理想。
陆小曼生活讲究,开销大,还染上了鸦片瘾。
![]()
徐志摩一边写作、一边教书,还得跑房地产中介补贴家用。
他累得够呛,但从未抱怨,只是在朋友信中偶尔透露一点疲惫。
到了1931年,徐志摩的日程已排得满满。11月19日早上,他登上“济南号”邮政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
那晚,林徽因在协和礼堂有一场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演讲,他答应一定到场。
飞机在山东济南上空遭遇大雾,撞上山体。
全机遇难。
徐志摩,年仅34岁。
消息传到北平那天,协和礼堂的台灯还没熄。
林徽因听到后,久久不语。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小志摩”。
参考资料:
余光中,《记徐志摩》,三联书店,1988年
梁实秋,《徐志摩印象记》,载《梁实秋散文全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胡适,《新月社的回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陆小曼口述,王映霞整理,《徐志摩与陆小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徐志摩年谱》,中华书局,1997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