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半生,为何骤然谢幕?吕不韦三年崩盘的权力逻辑

分享至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十二年。

曾以相位统摄朝局、受封文信侯、被尊称“仲父”的吕不韦,在被勒令迁往蜀地途中自裁,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押注邯郸的嬴异人,到主政咸阳十余载,他一度是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核心发动机。就在人人以为这位巨擘会安然养老之时,权势却在短短三年里土崩瓦解。表面看,这是“丞相与少主”关系的崩盘,或是“内廷风波”引爆的清算;深一层,则是旧贵族的潜流、王权的回收、名分伦理的撕裂交互作用,而当事者又在关键关口误判了退身的尺度。理解吕不韦的败亡,不是抓住一个说法就够了,而要把几股力量的合围和他个人节奏的失当拼接起来看。

一、崛起的轨迹与埋下的雷

吕不韦的出发点不在庙堂,而在商旅。他以商人的敏锐与胆识,提出“奇货可居”的判断,把筹码压在遭冷遇的质子赢异人身上,再通过缜密运作促成“太子之门”的政治转化。异人回秦即位后,他以相国之位入主中枢,前后辅弼两君,既推行对东方诸国的军事压迫与离间,又在国内整合官僚、稳定方向。其声望之盛,时人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相形容,他自己也因此收获封爵、食邑与荣耀称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