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霸养成记
今日学霸
朱咏
桐城市第一中学2025届毕业生
![]()
2025年理科高考总分687分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01
学习经历
在公式推演中破局,于错题复盘中进阶。我的高中理科之路,始于桐城一中实验室里那盏常亮到深夜的灯。刚入学时,我虽跻身理科重点班,却总在“中游徘徊”——数学导数压轴题常因思路局限卡壳,物理电磁复合场问题总忽略临界条件,化学有机推断题因对反应机理不熟悉频频丢分,生物遗传计算题更是因步骤疏漏无缘满分。
那时,北京大学对我而言,只是老师在班会课上提及的“全省前百才能触及的目标”,是课本里前沿领域的遥远象征,我甚至不敢在草稿纸角落写下这个念头。真正让我坚定方向的是高三上学期参加的“北大信息学科体验营”。在营期里,我走进北大实验室,看到科研人员用代码操控机器人完成精密动作,听教授讲解 “量子计算与芯片技术”的未来图景——那些曾让我头疼的数学算法、物理原理突然变成了能改变世界的“钥匙”。
在返程的大巴车上,车窗外掠过桐城的稻田与文庙飞檐,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要像桐城派文人钻研文章那样,把理科知识琢磨透彻,终有一天要在北大的实验室里,用代码与公式实现创新。”
从那天起,我开启了“靶向突破”的理科攻坚。针对数学压轴题短板,我把近10年高考数学压轴题按“函数与导数”“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分类,每道题先独立思考40分钟,卡壳时也不急于看答案,而是回溯课本里的基础定理,直到找到“解题突破口”。
物理电磁学曾是我的“噩梦”,尤其是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我用硬纸板制作“磁场轨迹模型”,通过模拟粒子运动轨迹,直观理解“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的临界条件;针对实验题,我整理出“误差分析清单”,把“游标卡尺零点校准”“电路分压与限流选择”等易错点记在便笺上,贴在实验报告册封面,每次做题前先浏览一遍,改掉了“凭感觉解题”的习惯。
化学学习中,有机推断题是我的薄弱项。我结合课本知识梳理“原料预处理→核心反应→产品提纯”的逻辑,把“醛基氧化、酯基水解”等反应的断键位置、催化剂要求画成流程图,每天早读前花15分钟默写;工业流程题则总结出 “先看题干定目标,再顺流程找反应,最后析循环与尾气”的解题步骤,逐步从 “丢分重灾区”变成“得分点”。高三的模考起伏曾让我陷入低谷。有一次省级模考,我的理综成绩骤降30分——物理实验题因未写“实验步骤”丢分,生物遗传题因“基因型书写不规范”失分,化学选择题错了2道基础题。我躲在教室走廊里,看着远处的文庙,心里满是挫败感。班主任兼物理学科洪老师找到我,他手里拿着我的错题本:“理科学习就像桐城派写文章,既要逻辑严谨,也要细节打磨。你看这些错题,大多是‘会做但没做对’,调整答题习惯就能赶上来。”那天之后,我开始“精细化复盘”:每道错题都标注“错误类型”,比如物理题旁写“忘记写单位”,生物题旁注“遗传图解缺比例”;每周日晚上花1小时,统计一周内的高频错误点,下周针对性训练。
高考前一周,我不再刷新题,而是把三年的错题本、笔记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在易错点旁贴满“注意步骤完整”“单位换算”的提醒。走进考场时,我心里没有紧张,反而有一种“准备充分,静待检验”的平静。当查到687分的成绩时,手机屏幕上的数字让我瞬间红了眼眶——那些在教室亮到深夜的灯、在无数个疲惫夜晚仍坚持复盘的时刻,终于让我从桐城一中的书桌,走到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前。
02
学习经验
理科提分无捷径,精准方法是核心。回顾高中三年,我最深的体会是:理科成绩的提升靠的不是“题海战术”,而是“精准突破结合高效复盘”。
关于时间管理:拒绝“假努力”,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我从不提倡熬夜学习,高三时每天固定晚上12点前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因为充足的睡眠是保证白天听课、做题专注力的关键。真正让我拉开差距的,是对碎片时间的利用,午休前20分钟:做一套理综选择题(12 道生物+7道化学+8道物理),既能保持做题手感,又不会因耗时太长影响午休;上下学路上:默念听理科知识点(如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化学的“元素周期律应用”),以此辅助知识点巩固。关于心态调整:把“焦虑”转化为“行动”,用“小进步”积累信心。
高三时,身边总有同学因“别人刷题比自己多”“排名波动”而焦虑,但我始终坚持“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当觉得“学不完”时,我会列一张“已掌握知识点清单”(如数学的“导数应用”、物理的“电磁感应”),看着清单上逐渐增加的条目,清晰感知自己的进步,缓解焦虑。当考试失利时,我会先分析“失分原因”:若是知识点漏洞,当天就找对应章节的基础题补漏;若是审题失误,就专门训练“圈画题干关键词”的习惯(如在“不正确的是”“至少”等词下画横线);若是计算错误,就每天花10分钟做“速算练习”(如二次函数求解、三角函数值计算),避免重复犯错。
压力大时,我会去学校附近的桐城文庙散步,看古柏与碑刻,或是和同学打一场羽毛球,把情绪释放后再重新投入学习。我知道,理科学习需要“冷静的大脑”,过度焦虑只会适得其反。
关于学科平衡:不偏科是基础,优势学科是“拉分利器”。高中三年,我始终保持“无弱科”的状态,因为理科总分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我在高二发现物理薄弱后,每天花30分钟做物理中档题,从“基础题型”到“综合题型”逐步突破;同时,我把数学作为优势学科重点打磨,每天做1道压轴题,保持“解题手感”。
03
学习方法
数学
“抓基础+练思维”,从“会做”到“做对”。基础题要把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题重做一遍,确保“集合、函数、立体几何”等基础模块无漏洞,如针对“函数单调性”,不仅要会判断,还要能熟练证明;中档题要每天做1套“选填+前3道大题”的限时训练(45分钟内完成),重点练“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避免因“会做但超时”丢分;压轴题要按“函数导数”“圆锥曲线”分类突破,每道题做完后,不仅要懂 “怎么做”,还要想 “为什么这么做”,并整理出“同类题变形思路”,比如导数题中“恒成立问题转化为最值问题”的通法;错题本只记“典型题”(不会做的、易错的),并标注“错误原因”和“解题关键步骤”,每周复习1次,避免重复犯错。
物理
“重模型+析实验”,从“凭感觉”到“讲逻辑”。概念理解不能死记公式,而是搞懂“公式推导过程”,如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题型突破要针对“力学”“电磁学”两大模块,总结常见物理模型,如“板块模型”“传送带模型”“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模型”,并在每个模型旁标注“受力分析方法”和“临界条件”;实验题要整理“必考实验清单”(如“伏安法测电阻”“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每类实验都记清“实验原理、步骤、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尤其注意“电路连接方式”“仪器选择” 等易错点。
化学
“理规律+记细节”,从“丢分多”到“得分稳”。其中,无机化学按“元素周期表”梳理规律,如“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并结合“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知识网络。有机化学要重点记 “官能团性质”(如醛基能氧化、能还原),并整理“常见有机反应机理”(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断键位置),推断题时“先看官能团,再顺流程推结构”。
生物
“建体系+抓核心”,从“记不住”到“会应用”。知识体系按“细胞→遗传→进化→生态”构建框架,如“细胞代谢” 模块下,梳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用流程图呈现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遗传题要总结“解题步骤”——①判断遗传方式(显隐性、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②写基因型(注意“显性纯合与杂合”的区分);③算概率(用“棋盘法”或“乘法原理”),并标注“常见陷阱”(如“伴X遗传的交叉遗传”)。实验题要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单一变量、重复),答题时按“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的逻辑书写,避免“步骤混乱”。
编后语
每一道解不出的题,都是通向未来的台阶;每一次跌倒后的复盘,都是靠近目标的积淀。高中三年,朱咏从一个对理科迷茫的普通学生,成长为走进北大的追梦者,最大的收获不是687分的高考成绩,而是学会了“用理科思维解决问题”——不畏惧难题,不轻视细节,不放弃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理科学习没有“天赋滤镜”,哪怕现在成绩平平,只要找对方法、坚持复盘,每一次错题都会变成“提分机会”,每一次努力都会让我们离理想更近一步。
□由朱咏口述,盛龙、本报记者徐徐整理
![]()
![]()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