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瞭望 | 南侨机工:死亡公路上的运输抗战

0
分享至

  1939年2月至9月,先后有15批共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支援,奋战在滇缅公路上。他们中牺牲、病逝和失踪的超过半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严勇

  1939年冬,南洋(明、清时期以来对东南亚一带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称呼)码头,海风裹挟着离别的愁绪。头发花白的老母亲紧紧抱住儿子,新婚的妻子拉着丈夫的手舍不得松开,眼角噙满泪水……此时此刻,一群来自南洋的热血儿郎正准备登船,驶向战火侵袭的祖国。

  他们是一支特殊的抗日部队——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下称南侨机工)。他们的主战场是滇缅公路,武器就是手中的方向盘。抗战时期,南侨机工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念,将滚烫的爱国心化作护佑山河的蓬勃力量。


游客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资料照片) 胡超摄 / 本刊

  祖国呼唤

  抗战全面爆发后,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中国通过海上获取国际援助的通道被逐步切断。1938年,20万云南各族民众用简单工具开凿的滇缅公路通车,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

  路通了,但危机未解——抗战物资输送迫在眉睫,国内急缺经验丰富的司机和修理人员。

  1939年2月,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精通驾驶和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

  通告一经发出,南洋各地报名点人潮涌动。通告要求年龄在20到40岁间,但前来报名的人中,年纪最大的49岁,最小的仅13岁。

  临行前的合照定格了南侨机工当年的风华正茂:西装革履,领带整齐,发蜡锃亮……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毫不犹豫放弃海外优渥安逸的生活,奔向战火肆虐的祖国。

  1939年2月18日,农历除夕。在本应阖家团圆的日子,第一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80人辞别亲人,从新加坡准备启程回国,被人们称为“八十先锋队”。欢送会上,陈嘉庚勉励大家:“你们是代表千万华侨回国服务的,一定要坚持到底。”

  随后,南侨机工经越南海防登陆,转乘滇越铁路抵达云南昆明。

  “家是我所恋,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是一位南侨女机工辞别父母时写的一封信。她叫白雪娇,是马来西亚槟城的一名教师。当父母看到这封信时,她已加入南侨机工,登上回国的船。前方是战事告急的祖国,身后是来不及道别的父母双亲,白雪娇在两难中作出人生的重要抉择——回国支援抗战。

  白雪娇是瞒着父母报名的。报名时,她把名字改成“施夏圭”。施是母亲的姓,夏是华夏,圭谐音“归”。临行前,她写下家书,并特意嘱咐同事,务必在她出发后再将此信寄给父母。

  家书在报纸刊登后轰动整个槟城,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海外华侨青年回国支援抗战。

  在新加坡做生意的广东潮州人张智源也报名参加了南侨机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日军大举入侵我国,华侨机工虽然身居海外,但皆怀有赤子之心。”

  在新加坡一家英国汽车公司担任要职的高级技术人才王文松,第二批回国。他放弃二百多叻币(折合国币七百多元)的高薪,在告别老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后,带领十多个同伴和全套汽车修理工具和机器回国。

  据统计,1939年2月至9月,先后有15批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支援。他们中有人瞒报年龄,有人不会驾驶临时借车苦练,有人女扮男装,更有人抛家舍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回到祖国支援抗战。

  死亡公路

  正式上岗前,南侨机工需在昆明接受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军事化训练。

  回国前,这批会开车的青年几乎都是在平原地区和城市里行驶。而他们即将奔赴的滇缅公路,崎岖险峻,山高坡陡弯急,对驾车技术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要在昆明周边的盘山公路上开车,开展适应性训练。

  除了必要的军事技能,南侨机工还进行了一场应对日军轰炸的特别训练:双手匍匐在地上,撑住身体,确保胸口离地有5到10厘米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日军飞机轰炸时可以保护自己,不至于让内脏受到冲击。

  训练结束后,南侨机工便火速赶赴滇缅公路沿线,投入到运输抗战中:会驾驶的担任卡车司机,负责运输物资;懂维修的驻扎在沿线主要车站和修理厂,负责车辆维护保障。从昆明到缅甸,驾车单程需七八天。南侨机工以方向盘为武器,以货车为掩体,在敌机轰炸下持续穿行。他们从缅甸运进汽油、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再把中国的桐油、矿产等运往海外,为战时中国提供宝贵支援。

  每次出车,南侨机工几乎都是在跟死神赛跑。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四道“生死关”。

  第一关是道路艰险关。在有名的险关老虎嘴,一面是水流湍急的怒江,一面是绝壁千仞的大山。加上路窄,行进途中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机工们往往带上一块厚木板,有需要就把它抽出来铺上,让一边轮子凭借支撑,勉强行进。

  南侨机工王亚六曾眼看着战友连人带车从大包山山头冲出,坠入怒江大峡谷,只能停稳车鸣笛,呼唤着战友的名字,继续前行。

  第二关是雨季关。由于滇缅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路面狭窄,坑洼坎坷,一到雨季,山路泥泞打滑,车子没法控制,轮胎转来转去不听使唤。有时候,前面车开着开着突然就掉进深山峡谷,消失了。张智源记录了1941年雨季的一场事故:“行至芒市途中,路边上侧突然塌方,当中一棵大树的主干不偏不歪地压在一辆车的驾驶室上……一位侨工驾驶员壮烈牺牲。”

  第三关是瘴疟关。滇西至缅北一带毒蚊猖獗,恶疟流行。很多南侨机工回忆,疟疾像无形的魔鬼,专挑疲惫体弱的战友下手。据当时媒体报道,驾车驶至芒市、遮放一带,遭遇恶性疟疾流行,平均每日死亡约七八人。

  机工吴再春在运输途中不幸感染疟疾,又遇上暴雨,卡车深陷泥潭。为守护好车上满载的军需物资,吴再春没有走出驾驶室寻求帮助,最终牺牲。“他选择与物资和车辆共存亡,用生命践行了职责。”云南省档案馆档案专家殷俊燕说。

  第四关是空袭关。为封锁滇缅公路,日军飞机常来空袭、轰炸,尤其是1940年10月滇缅公路重开后,敌机的轰炸愈加频繁。但机工们毫不畏惧,拼了命地为祖国抢运抗战物资。机工们没有枪炮还击,白天遇到敌机轰炸就找掩体躲避,到了晚上不敢开灯,只能摸黑前行。

  南侨机工就是在这样恶劣艰险的环境里运输救国,从他们手上抢运回来的一批批抗战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被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南侨机工后人、张智源之子张云鹏说,这四道关是南侨机工自己总结出来的。其实还有一道关是生活艰难关,但他们对此绝口不提。

  由于行车时间长、路况差、运载重,加上经常遭遇日军追击扫射甚至狂轰滥炸,车常常发生故障。除少数严重损坏外,绝大部分车辆需要就地紧急抢修。不论身处何种险境,车子一旦抛锚,机工就得迅速拿起工具包把它修好,及时保障车辆正常运转。

  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是滇缅公路的“咽喉”,多次遭敌人轰炸。为了尽快恢复滇缅公路交通线,南侨机工与工程技术人员、当地民众一起,用几百只空油桶扎成简易浮船,上铺木板,搭建起长达数百米的浮桥,打破了日军“中国不可能在短期修复被炸桥梁”的断言。

  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初至1942年5月,在滇缅公路上,以南侨机工为主的庞大运输车队共运输抗战物资近50万吨以及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南侨机工用血肉之躯为抗战筑起“不沉的补给线”。

  家破为国全

  2015年,来自福建晋江的蔡氏四兄弟带着奶奶的遗像,来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给他们素未谋面的爷爷扫墓。他们把爷爷奶奶的遗像放到一起,一张白发苍苍,一张依旧少年。两人之间相隔了70多年,也是妻子苦盼丈夫回家的70多年。

  新婚仅3个月,蔡长世就远赴南洋谋生,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此后数十年音讯全无,丈夫到底是生是死,妻子杨牡丹直到2009年临终前,还是没能等到丈夫的消息。

  2014年一个从云南打到晋江的电话,揭开了蔡长世的下落:他是第六批回国抗战的南侨机工,1941年运送抗战物资经过功果桥时,遭日军轰炸不幸遇难,年仅26岁。

  自南侨机工踏上征程回国抗战的那一刻,团圆就成了一种奢求。

  同样是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今年82岁的叶晓东,20多年来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围着纪念碑转、擦拭碑文,以这样一种方式守候在父亲和父亲战友身边。

  “我的父亲叫陈团圆,我没见过父亲,这里是我离他最近的地方。”叶晓东说。

  1942年5月5日,日军化装成难民企图抢夺惠通桥,中国工兵发现后果断炸毁惠通桥。桥断后,一部分机工滞留在怒江以西的沦陷区。1944年,滞留在芒市的南侨机工陈团圆不愿出卖战友并为日军带路,在芒市法帕大水塘旁被日军活埋。

  很长一段时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机工陈团圆的展板配着一个空白的相框,旁边放的是叶晓东年轻时的照片。父亲的战友们都说他长得像父亲,但叶晓东很想知道父亲的模样,一直苦苦寻找父亲生前的照片。

  这一找就是20多年。直到2015年,南侨机工后人向纪念馆捐赠了一张80多年前蔴坡第三批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的照片。“突然就像是有人拍了一下我。”叶晓东隐隐觉得,合影中的某个人很可能就是父亲。

  这张合照共有六人,其中四人已明确姓名等信息,仅有中间和后排右一身份不明。2019年经人脸识别技术分析,合影中的后排右一大概率就是陈团圆。随后,经档案资料比对,进一步确认照片上的人为陈传圆。

  “在广东方言里,‘传’和‘团’发音差不多。”叶晓东说,父亲原名陈传圆,回国时应是改名陈团圆,或许就是希望早日取得抗战胜利,实现家国团圆。

  但抗战远比他想象得艰难。1939年,陈团圆从新加坡来到云南,在运输物资过程中认识了芒市的傣族女孩郎玉宝并成家。惠通桥被炸毁后,陈团圆回到家中。1944年惨遭日军活埋时,叶晓东仅3个月大。

  两鬓斑白的叶晓东终于看到父亲的模样。他把照片捧在手心,哭得像个孩子。

  据不完全统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牺牲、病逝和失踪的超过半数,幸存者部分在战后复员回到南洋,部分留下参与新中国建设。

  “今天,我们纪念南侨机工,不只是回顾这段历史,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他们跨越时空的信念始终提醒着我们,和平需要守护。”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夏玉清说。

  烽烟散去,精神永存。如今,世上再无南侨机工,但他们“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的故事将被世代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再打下去可能灭国,三年前乌克兰还有4300多万人,如今还有多少?

再打下去可能灭国,三年前乌克兰还有4300多万人,如今还有多少?

来科点谱
2025-06-04 06:45:02
乱了!全乱了!只有5℃!

乱了!全乱了!只有5℃!

江南晚报
2025-11-03 02:03:34
大动作:英伟达将在韩国部署26万枚GPU!为什么黄仁勋押注韩国?

大动作:英伟达将在韩国部署26万枚GPU!为什么黄仁勋押注韩国?

王爷说图表
2025-10-31 17:02:15
用了30年的不粘不锈钢锅要复产了,预售价60元!

用了30年的不粘不锈钢锅要复产了,预售价60元!

恪守原则和底线
2025-11-01 05:10:03
“背飞女王”远嫁美国!住豪宅,52岁白人老公身材健硕

“背飞女王”远嫁美国!住豪宅,52岁白人老公身材健硕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1-03 05:35:52
洗衣机的“快洗模式”不能乱用,听师傅提醒,才知道我一直用错了

洗衣机的“快洗模式”不能乱用,听师傅提醒,才知道我一直用错了

室内设计师有料儿
2025-11-01 17:27:00
《依依向北风》王潇出轨:不是不爱盛雪竹,而是自卑和攀比害了他

《依依向北风》王潇出轨:不是不爱盛雪竹,而是自卑和攀比害了他

潇洒的怂熊
2025-11-03 01:58:04
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即将出现,曾比肩中国,如今在走日本的老路

亚洲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即将出现,曾比肩中国,如今在走日本的老路

闻识
2025-10-15 18:48:02
耗资84亿造不出一辆车,员工却花5000万吃零食,被央视痛批后破产

耗资84亿造不出一辆车,员工却花5000万吃零食,被央视痛批后破产

振华观史
2025-10-31 16:25:53
老年人行房最晚到多大年龄?或许很多人想错了!

老年人行房最晚到多大年龄?或许很多人想错了!

深度报
2025-09-11 23:05:16
那年暗恋高中女老师,毕业时我鼓起勇气表白,她笑着提出一个要求

那年暗恋高中女老师,毕业时我鼓起勇气表白,她笑着提出一个要求

晓艾故事汇
2025-10-30 17:20:46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老人老办法”,到底是啥?别被网上说法带偏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老人老办法”,到底是啥?别被网上说法带偏

原广工业
2025-11-03 01:50:18
爆雷!泉州一公司突然倒闭,老板疑似卷钱跑路...

爆雷!泉州一公司突然倒闭,老板疑似卷钱跑路...

泉州热榜
2025-11-02 22:06:58
民宿成了中国游客的“隐秘交易所”:日本风俗女坦言,“中国客人很大方小费给的多”。

民宿成了中国游客的“隐秘交易所”:日本风俗女坦言,“中国客人很大方小费给的多”。

日本物语
2025-10-13 21:15:04
美国的一纸诉状,揭开了陈志和太子集团迄今为止最详尽内幕

美国的一纸诉状,揭开了陈志和太子集团迄今为止最详尽内幕

清晖有墨
2025-10-27 11:09:50
“我彻底废了!”英国小哥每天疯狂暴走27公里,坚持一周后身体变化惊呆所有人!

“我彻底废了!”英国小哥每天疯狂暴走27公里,坚持一周后身体变化惊呆所有人!

最英国
2025-11-02 17:15:20
霍思燕这件衣服太宽松了吧,练个瑜伽都快走光了,是故意的吧

霍思燕这件衣服太宽松了吧,练个瑜伽都快走光了,是故意的吧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0-26 03:25:09
量子科技站上“十五五”风口:万亿市场开启,核心标的全梳理

量子科技站上“十五五”风口:万亿市场开启,核心标的全梳理

普陀动物世界
2025-11-02 11:49:00
好久没见到这样又美又飒的小姐姐了,瑜伽裤一穿,清纯又动感

好久没见到这样又美又飒的小姐姐了,瑜伽裤一穿,清纯又动感

小乔古装汉服
2025-11-02 16:54:11
卢梭: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发脾气、讲道理、自我感动

卢梭: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发脾气、讲道理、自我感动

杏花烟雨江南的碧园
2025-10-16 07:00:03
2025-11-03 06:39:00
新华社 incentive-icons
新华社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
622138文章数 24229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数码
艺术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麒麟9030处理器突然曝光:1+4+4六核狂飙,可惜工艺不详!

艺术要闻

瓦迪斯瓦夫·谢维尼茨基:19世纪波兰杰出的画家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俄在日本海演习击沉假想敌潜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