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和“如来”,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高僧一语道破真相!

分享至

民国十七年深秋,南京城被连绵的冷雨裹了半个月。秦淮河的画舫少了往日的喧闹,夫子庙的油纸伞下,行人皆步履匆匆。暨南大学历史系学生沈敬之背着半旧的帆布包,踩着青石板路上的积水,往栖霞山的方向去。他此行并非游山,而是为解开一个萦绕心头许久的疑问 —— 释迦牟尼与 “如来”,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沈敬之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祖父曾是前清举人,家中藏有不少古籍。他自小跟着祖父读经史,却对佛经里的 “释迦牟尼” 与 “如来” 两个称谓格外困惑。课本里说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可寺庙的匾额上总写着 “如来宝殿”,僧人念诵的典籍里也常将二者并提。前几日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一本民国三年版的《佛教源流考》,书中只含糊提了句 “如来为佛之尊称”,并未细说二者关系。教中国哲学史的陈教授建议他:“栖霞寺的慧明长老曾在天竺研习佛法十余年,或许能为你解惑。”

赶到栖霞寺时,暮色已漫过山间的枫树林。红墙黛瓦的寺庙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山门前的两尊石狮子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温润。沈敬之收起伞,轻轻叩响了朱漆山门。片刻后,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小沙弥探出头来,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着他:“施主可是来礼佛的?今日天色晚了,寺里已要闭门。”



“小师傅您好,我叫沈敬之,是暨南大学的学生,特来向慧明长老请教佛法问题。” 沈敬之从帆布包里掏出陈教授写的便签,双手递了过去。小沙弥接过便签,转身跑进寺内,没多久便引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出来。老和尚身披褐色袈裟,面容清癯,眼神却格外明亮,正是慧明长老。

“沈施主远道而来,快随老衲进殿避雨。” 慧明长老的声音温和,带着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沈敬之跟着长老穿过天王殿,殿内的弥勒佛笑容依旧,两侧的四大金刚神情威严。绕过香炉,来到后院的禅房,小沙弥端上一杯热茶,袅袅的水汽驱散了些许寒意。

“施主方才说,想知道释迦牟尼与如来是否为同一人?” 慧明长老呷了口茶,缓缓开口。沈敬之点点头,将自己的困惑和在书中看到的内容一一说明。长老听完,没有立刻作答,而是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书籍,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施主且看,书中里有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里的‘如来’,并非指某一位佛,而是对所有觉悟者的称谓。”

沈敬之凑近一看,书页上的字迹是手写的小楷,笔画工整。他疑惑地问:“长老的意思是,如来是一种称号,就像‘先生’‘老师’这样的称呼?那释迦牟尼呢?”



“正是如此。” 慧明长老坐回椅子上,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帘,仿佛在回忆过往,“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年轻时目睹人间生老病死的苦难,便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经过多年的苦行与思索,终于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为了佛陀。‘释迦牟尼’这个名字,是他成道后,弟子们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名称,‘牟尼’意为‘觉悟者’。”

“那也就是说,释迦牟尼是具体的人,而如来是对他这样觉悟者的称呼?”沈敬之恍然大悟,随即又生出新的疑问,“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把释迦牟尼和如来当成同一人呢?”



慧明长老微微一笑,解释道:“这就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有关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的文化不断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僧人用玄学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