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每一个“班改的故事”都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愿这些故事点亮灵感、温暖心灵,让每一颗种子都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耕耘!
在江苏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当“班改”的春风吹拂校园,我们看见许多早已悄然破土的萌芽——那些默默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径的班主任们,用智慧与爱心浇灌着教育的无限可能。
班改,正是一场从“管理”到“赋能”的教育变革。它让教室变成共生共长的学习社区,让每个孩子成为参与者,让每位班主任成为点燃火花的启蒙者。
“班改”启动与老师们的自觉探索相结合,让我们见证了太多动人时刻:沉默的孩子在小组中找到自信,独行的学子学会协作,年轻的班主任成长为优秀教育者。这些变化如水滴石穿,静默却有力地重塑着教育生态。
谨以此系列,献给所有教育田野上的耕耘者,期待与您一同走进这些故事,共同见证教育变革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倾听该校“民转公”三年来“班改的故事”——
![]()
四(8)班的故事:从“标准班”走向“成长园”
(讲述人:江苏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 李奕璇)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年前,民转公的浪潮为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注入新活力,学校先后推动“研改”“改课”和“班改”实践,为一线教师探索教学和班级管理新路径指明了方向。
正是那一年,我与搭班老师贺老师、冯老师接手一(8)班,开始摸索班级管理的新方法。之后,又加入学校的“班改实验班”,与孩子们共同开始了“班改”探索之旅。班改过程中,学校各部门提供了实践平台,在班改推进中一路开绿灯、给支持。
有了这样的引领和保障,我们顺畅地把班改落地,真正帮到学生成长。从懵懂初探到从容实践,一千多个日夜的打磨,让“班改”从抽象概念,变成了融入班级血脉的成长密码。
![]()
凝聚共识:从“陌生”走向“同心”
班改之初,孩子们满是疑惑:“老师,什么是班改?”“我们为什么要改?”我没有急于灌输答案,而是以“主题班会”为桥梁,带领孩子们展开一场场讨论。在一次次讨论中,班改目标逐渐清晰。
最终,我们共同执笔写下《班级公约》:“自己的事自己做,班级的事一起做”“有错就改,互相夸赞”。当孩子们郑重签下名字时,班改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这不是老师的“指令”,而是全班的“约定”。
![]()
重构管理:从“他管”走向“自治”
班改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成为班级主人。我们以“学习环境、班风学风、习惯品质”为抓手,重构管理体系:不再是单一班干部“说了算”,而是拆分出“图书角管家”“窗台小园丁”“纪律小督察”等岗位,让责任落到每个人肩上。
改革中难免有波折。一次班干部因批评语气生硬引发争执,于是有了两串香蕉的实验:每天对一串香蕉不理不睬,对另一串每日夸赞。
一周后,被“遗忘”的香蕉披着绿衣,被“夸赞”的却早早成熟。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语言会伤人,也能暖人!”从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了班级信条,批评变成“你进步很大,下次注意这点就更好啦”,班级氛围愈发温柔。
我们还一起打造班级文化:墙上贴着“向阳而生,逐梦前行”的口号,“班级愿景晴雨表”记录每日小目标,“班务公开栏”公示积分与计划。当孩子们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班”时,归属感与认同感已悄悄发芽。
![]()
创新岗位:从“不关己”走向“责任田”
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们设立“微岗位”:内向的孩子当“晨读领读员”,用温柔声音带动大家;好动的小Y做“课间安全员”,在监督他人中学会担当。
每个孩子都有了专属“责任田”,曾经沉默的课堂,渐渐响起“我能行”“让我来”的声音。小组合作制让班级焕发活力。课堂上,孩子们围坐讨论解题思路,连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主动加入;课后,小组共同完成实践任务,从策划到执行,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当小组合作赢比赛、解难题时,孩子们相拥欢呼的模样,原来班改改的是模式,暖的是人心。
![]()
多元实践:从“书本”走向“天地”
我们坚信,班改不应局限于教室。于是,“积分制”应运而生——参与活动、完成任务、帮助同学等可获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能兑换“班级特权”:当一天“小老师”、选班会主题、邀家长参加活动。
积分激励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点燃。
我们带着好奇走出校园:走进江苏电视台录制节目,站上全国演讲比赛舞台,在省青少年科技比赛中用智慧赢得掌声。体育活动更是精彩纷呈:运动会开幕式,小组自主设计方阵;课间“丢沙包”“跳房子”回归,笑声洒满操场;“小8骑行小分队”周末骑行,感受家乡美景;两操比赛前,小组反复排练,动作整齐的背后是无数次磨合。
劳动实践让孩子们读懂“付出与分享”。我们成立“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班级承包土地、小组“包产到户”: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采收。
用亲手种的蔬菜在学校食堂包饺子时,孩子们互相分享:“尝尝我种的菜!”那一刻,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不是收获多少,而是共享成果的喜悦。护蛋行动更让孩子们敬畏生命,小组守护孔雀蛋,当蛋孵化出小孔雀,孩子们围在保温箱旁轻声呵护,眼中满是震撼——生命的奇迹,在实践中悄然绽放。
我们还跟着书本探索:探访双沟酒厂了解家乡产业,随二十四节气过传统节日,走进科技馆、消防站、银行体验不同职业。
“以书换蔬”传递爱心,摘黄桃、访大王庄、在湿地大道种树苗;走进南京大学,让“大学的模样”具象化,成为心中的向往!
![]()
家校携手:从“孤军”走向“同盟”
班改的成功,离不开家长支持。我们始终认为,家校协同的前提是“共同理念”。最初家长习惯“包办”,我们通过家长会传递理念:“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尝试。”渐渐地,家长从“包办”变“配合”:活动缺材料,有人主动提供;实践需工具,有人帮忙准备;骑行活动中,有人自愿当“安全员”。
后来,家长学会“放手”:看着孩子劳动弄脏衣服,夸一句“你真棒”;看着孩子比赛失利,一起分析改进。每次活动后,我们组织家校复盘会,家长分享孩子变化,我们调整方案。家校同心,不是口号,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温暖实践。
“没有完美的班改模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班级学情的方法,大胆尝试,灵活调整。通过构建更开放的班级生态,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不断地向前向远向上!
三年班改路,有困惑迷茫,有突破喜悦,更有看着孩子们从“要我改”变“我要改”的欣慰。
如今的8班,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班”,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发光的“成长园”。
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奔赴下一场成长之约!
![]()
(供稿|李奕璇 编辑|程意然 审稿|徐同梅 初审|魏 田 终审|姚卫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