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人过了40岁后,远离身边这3物,能积攒福气!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民国十七年的江南梅雨季,连月的阴雨把青石巷泡得发潮。沈敬之站在 “沈记药铺” 的柜台后,指尖捻着枚发霉的当归,眉头拧成了疙瘩。这年他刚满四十,鬓角已冒出星星白发,药铺的生意像檐角垂落的雨线,一日比一日细弱。

“沈掌柜,这川贝还按去年的价来半斤?” 熟客王阿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沈敬之连忙收起愁容,称药时却忍不住瞥向对面新开的 “仁心堂”—— 那鎏金招牌在雨雾里晃得人眼晕,掌柜是从上海来的年轻人,听说带了西洋的制药机器,近来把镇上的客源抢去了大半。



打烊后,沈敬之提着酒壶往家走。青石板路滑,他走得踉跄,心里的火气却越烧越旺。妻子林秀正在灶台前熬粥,见他进门,连忙接过酒壶:“今天怎么又喝酒?孩子还在里屋写功课呢。”

“喝几口怎么了?” 沈敬之把壶重重墩在桌上,酒液溅出几滴,“你没看见对面仁心堂的人多热闹?咱们这药铺开了三代,如今倒要被个毛头小子挤垮!”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拔高了几分,“当初要不是你弟弟非要借走五百块大洋去上海做买卖,我怎会没钱进新药材?现在倒好,钱要不回来,生意也快黄了!”林秀的眼圈瞬间红了:“敬之,我弟也是想挣大钱补贴家里,他不是故意的……”

“不是故意的?” 沈敬之猛地拍桌,碗碟震得叮当响,“这半年来,你见我笑过吗?客人被抢,本钱被套,连儿子的学费都快凑不齐了!你倒好,还帮着外人说话!”

里屋的门 “吱呀” 一声开了,十四岁的沈念之攥着书本站在门口,眼眶通红:“爹,您别跟娘吵了…… 我明天就去学徒,不读书了。”沈敬之看着儿子单薄的身影,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却依旧嘴硬:“谁要你学徒?老子还没穷到要儿子辍学的地步!滚回屋去!”



沈念之咬着唇,转身跑回了房间,门重重关上。林秀抹着眼泪,默默收拾起桌上的碗碟,偌大的屋子只剩下沈敬之粗重的呼吸声。窗外的雨还在下,敲打着屋檐,像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接下来的日子,沈敬之的脾气越发暴躁。药铺里的伙计稍有不慎,就会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几个老伙计忍无可忍,接连辞了工。没了人手,药铺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有时一整天都开不了张。

这天傍晚,沈敬之锁上药铺门,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不知不觉,竟走到了镇子东头的观音堂。这观音堂年代久远,青砖灰瓦上爬满了青苔,堂前的古槐树下,几个老婆婆正坐着纳鞋底,嘴里念着 “南无观世音菩萨”。

沈敬之犹豫了片刻,抬脚走了进去。堂内香烟袅袅,观音菩萨的金身端坐于莲台之上,眉眼慈悲。他对着菩萨拜了三拜,心里的委屈突然涌了上来,眼眶竟有些湿润。



“施主可是有心事?”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沈敬之回头,见是观音堂的了尘师太。了尘师太年过六旬,穿着朴素的灰布僧衣,脸上满是岁月的皱纹,眼神却格外清亮。

沈敬之叹了口气,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从药铺的困境到对妻子弟弟的怨恨,句句都带着不甘和愤懑。了尘师太静静听着,等他说完,才缓缓开口:“施主可知,人过了四十岁,福气会慢慢从身上流走,多是因为身边缠着三样东西。若能把它们推开,福气自会慢慢积攒回来。”沈敬之愣了愣:“还请师太指点,是哪三样东西?”

了尘师太引他到堂侧的石凳上坐下,轻声道:“第一样,便是‘怨怼’。施主近来心中满是怨气,怨生意不好,怨旁人抢了客源,怨妻弟借走钱财不还。可怨气就像附骨之疽,只会让你越来越偏执,看不见身边的温暖,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沈敬之低头沉默。他想起这些日子对妻子的呵斥,对儿子的凶戾,心里泛起一丝愧疚。“施主且想,” 了尘师太继续说,“你妻子每日操持家务,照顾你和孩子,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