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北部,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如何突围出粤东北山区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困境?龙川县以“兴产”与“富民”的辩证思维,进一步增强镇村内生动力,壮大县域产业实力,探索出一条山区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路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粤东北山区县探索出一条发展壮大县域工业产业的“龙川路径”。
政企联动 龙头引领
龙川县通过“园区筑基聚产业、工坊拓面连乡村、政策护航强保障”的联动机制,实现工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作为县域工业龙头,2019年,丹尼玩具落户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解决就业岗位2000个,是一家集生产、加工和研发为一体的玩具类大型企业,筑牢了工业化的核心支撑。
近年来,随着潮玩文化风靡全球。丹尼玩具生产能级得到泡泡玛特的青睐,50%的产品远销国外,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企业将装配、包装等技术门槛低的环节向镇村延伸,在麻布岗镇、田心镇等劳动力集中区域布局约80间“富民工坊”。
龙川县精心谋篇布局,实现核心园区与分布式工坊互补。在产业空间规划上,龙川县针对生态区土地约束与农村劳动力闲置的矛盾,构建“核心厂区集中生产核心部件+乡村工坊分散完成组装”的协作模式,既发挥了工业园区物流成本低、产业链条集聚的效应,又盘活了圩镇房屋闲置、农村劳动力闲置等资源,形成“县城有产业、镇村有就业”的格局,2025年1-7月产值已达20.6亿元。
![]()
另一方面,政企联动发力,为推动“园区龙头+镇村工坊”模式落地,龙川县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构建“政府+强村公司+企业+农户”的协同机制;同时,针对农村宝妈、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实行弹性工作制、按件计酬制等灵活用工模式,打造“妈妈岗”“农闲岗”等特色岗位,有效吸纳留守妇女、中老年人等就业困难群体。2023年以来,丹尼玩具共组建80间富民工坊,助力企业能级发展壮大,解决2400人次灵活就业,每月发放工资总额达96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与“村民就业远”的双向矛盾。
下沉乡村 要素互流
龙川主动创新富民工坊,打破“工业向县城集聚、农村仅提供劳动力”的传统城乡分工模式,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以“30分钟就业圈”激活城乡协同。
![]()
龙川县将生产环节下沉至乡村,在圩镇、中心村布局工坊,形成“村民步行30分钟可达”的就业圈,以田心镇工坊为例,该工坊位于圩镇农贸市场二楼,盘活闲置商业空间724平方米,由丹尼玩具下属顺嘉玩具运营,通过“老带新”技能传承机制,吸纳带动本地就业超200人,年产值600万元,镇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6万元。这种“龙头企业+N个工坊”的模式,既解决了丹尼玩具的用工缺口,降低用工成本,又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务农+务工+顾家”三不误,该模式全年助力企业增产2.13亿元,实现“企业扩产、村民增收”的双向共赢。
此外,县级层面出台《龙川县“富民工坊”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县富民工坊建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推进,并建立明确的认定流程和奖补标准,按带动灵活就业人数每人补贴200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发放补贴33.86万元,有效激发了村企共建的积极性。
据统计,龙川县组建的148间富民工坊,已盘活农村闲置资产55处,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采用“固定租金+收益分红+就业优先”的利益连接机制,既有效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又满足了企业对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需求。
这一探索精准破解了山区县“产业弱、城乡散、要素缺”的瓶颈,既解决了企业“落地难、扩张难”,又解决了农村“增收难、留人难”,更解决了政府“监管难、服务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来源:龙川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