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需要通过征集志愿来完成招生名额的学校和专业,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都是不怎么好的呢?
可以这么理解,只不过这个“好”是跟谁比,这个“好”是由谁去定义,而你认为的“好”又是什么?
咱们拿本科批整体志愿来说,征集志愿中确实99%都是民办学校。如果咱们孩子考了500多分,报公办本科能被录取,那咱可以看不上征集的学校,甚至可以觉得“哎呀,都是垃圾学校,白让我上,我都不上”。
但是如果咱的分数只比本科线高二三十分,只去冲公办本科,不拿征集的学校进行保底,就可能滑档,调到大专,那这时征集的学校还不好吗?如果咱是300来分,本来没过本科线,报不了本科,现如今通过征集志愿可以降分上本科,那咱可能就觉得捡到宝贝了。
换个角度来看,北大如果也征集志愿了,能上北大管理专业的人,可能会觉得小语种这种专业很“垃圾”;但是如果咱考了550分,通过征集志愿上了北大的小语种专业,那你可能就觉得捡到宝了。
这就好像是我三天没吃饭,没钱了,吃不起饭,饿得不行,这时候有人送了我一个馒头,我是不是也吃得挺香?我不能接过来往地上一摔,说“什么破玩意儿,我要吃佛跳墙”。
所以我的意思是,咱先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及坚定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就行了。征集志愿只是众多家长选择之后产生的一个结果,它代表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那99%的学校,但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适合你,剩下那1%的学校也没准就是宝藏。
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么多,就是希望你别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也少踩一些坑。很多时候,我们报志愿的思路是“有人说这个好,我就选这个”,但其实真正的规划思路是:我了解自己之后,选了这个就坚定地认为这个好,即便它原本不够好,我也能把它变得更好。
很多人说一个东西不好,不建议你去选择,是因为他不允许你比他过得更好。如果你选了一个他觉得不好的东西,将来还过得比他更好,那他吃过的苦算什么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