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奇闻轶事

分享至

马王堆一号汉墓字画:碳元素书写的千年传奇

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为我们揭开了西汉时期的神秘面纱。众多珍贵文物中,T 型帛画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惊艳世人。这幅通长 205 厘米,上宽下窄呈 “T” 形的帛画,用三块单层棕色细绢拼成,以暖色调为主,采用平涂加渲染的着色手法,装饰性与写实手法完美结合。其内容丰富,自上而下分为天界、人间、大地三部分,描绘了墓主人辛追夫人的生活场景以及升仙的美好愿景,主题思想多被认为是 “引魂升天” 。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出土时的帛画虽纸张已泛黄,可上面的字画却色彩依旧,栩栩如生。这一奇迹背后,离不开碳元素这位默默守护的 “功臣”。在常温状态下,碳就像一位沉稳坚毅的守护者,化学性质十分稳定。碳原子最外层拥有 4 个电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轻易得到电子,这种独特的电子结构使得碳单质在常温环境中能够 “波澜不惊”,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古代书画家用墨绘制作品,墨的主要成分便是炭黑,属于碳的一种单质。正是因为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书画上的笔墨历经成百上千年,也不会轻易褪色。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字画,便是这一化学性质的生动例证,让后人得以跨越时空,领略古人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常见的木质电线杆,插入地下的部分往往会被烧焦形成一层碳,这层碳如同给电线杆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保护其不被微生物腐蚀,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当温度升高,碳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化学性质 —— 可燃性。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会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化学方程式为 C + O₂ = CO₂ 。日常生活中,烧煤取暖、木炭烧烤,都是利用了碳的这一性质,煤炭、木炭燃烧释放的热量,为我们带来温暖,也为美食增添了独特风味。然而,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碳的燃烧就没那么 “顺畅” 了,会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2C + O₂ = 2CO)。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却有毒,会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人体中毒。在一些通风不良的室内,使用含碳燃料(如煤炭、燃气)取暖或做饭,就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所以使用这些燃料时,务必确保通风良好。
在工业领域,碳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 “还原大师”。以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为例,高温条件下,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将氧化铜还原为铜,自身被氧化为二氧化碳(C + 2CuO = 2Cu + CO₂↑)。从实验现象来看,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铜的颜色),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在冶金工业中,碳的这种还原性被广泛应用,比如从铁矿石(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中提取铁,就离不开碳的帮忙。此外,碳还能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 + CO₂ = 2CO),这个反应在炼铁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生成的一氧化碳可继续作为还原剂还原铁矿石。
碳元素凭借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在生活和工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字画,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碳元素化学性质的生动见证。它让我们看到,化学知识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