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这些用昆明话念出来的老童谣
对于许多“老昆明”而言
是童年游戏时不可或缺的背景音
是街头巷尾最鲜活的文化印记

8099999正在进行
“唱出来的昆明童谣”活动
只要我们的记者、主持人在街头采访时
您能唱出关于昆明的童谣
我们就有精美纪念银币相送
今天
我们就一起去听听
老童谣里的昆明记忆
这一首首昆明童谣
不知道唤醒了多少昆明人的DNA
这也不禁让我们好奇
在不同的城市
人们对于童谣又有着怎样不同的记忆呢?
为此,咱们的记者随机走访了昆明街头的市民和游客。令人惊喜的是,无论来自何方,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唱出儿时的一些旋律。
市民:“金凤子那个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
![]()
游客:“丢手绢丢手绢。”
![]()
一位来自上海的阿姨,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唱的童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时隔多年,但那些简单而又充满童趣的歌词,依然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这些童谣伴随着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成为了她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
你能听懂吗?
上海游客:“就是说三斤葡萄两斤壳,我吃肉,你吃壳。”
其实,中国各地的传统民间童谣丰富多样,且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风貌。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童谣
你听过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这首童谣又称《忙年歌》,完整地记录了老北京的年俗流程,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福州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相传这首童谣自1300年前唐代流传下来,是福州地区流传最早的民谣之一,据《闽都别记》记载,当时的福建观察使常衮入闽时,“闽人一字不识,难以开导,遂作俗谣《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字教之识”。
苏州童谣《十二月》:“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放鹞子,三月清明去买青团子,四月蚕宝宝上山结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来摇扇子,七月蒲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十月剥开料红小桔子,十一月太阳里踢毽子,十二月底搓圆子。”
该童谣以吴侬软语押韵,记录了苏州人一年中每个月有代表性的风俗和饮食,展开了一幅江南风物图,故又称《十二子》。
湖南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篓。一提提到大门口,大门口,摘石榴。石榴三层油,送给姐姐好梳头。大姐梳的盘龙髻,二姐梳的插花头,只有三姐不会梳,梳个狮子滚绣球。大姐回来杀只猪,二姐回来杀只羊,三姐回来冒得杀,杀一个抱鸡婆窜汤呷。大姐回,坐轿回,二姐回,骑马回,三姐回,走路回,走一里,哭一里,躲到门角弯里擦眼泪。”
这首童谣以 “月亮随人走” 的天文现象起兴,藏有浓厚的湘中民俗。
广东童谣《落雨大》:“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该童谣描绘了广东地区下雨时街道被水淹没的情景,以及人们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对于很多人来说,童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点滴,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情感和价值观。而每一句童谣,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纯真的回忆之门。
![]()
尽管各地童谣的内容和旋律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简单易记、充满童趣。这些童谣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成为了每一个城市种的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童谣所承载的那份温暖和欢乐,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云之谣少儿艺术团
童声招募火热开启
儿时听过的昆明老童谣
在孩子口中会焕发怎样的新生?
名师团队定制指导+电视级MV拍摄机会
让孩子在老童谣里C位出道
让昆明的老故事
从你家宝贝口中唱起
成为街巷里最亮的童声名片!
详情咨询68099999报名参与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福建文旅、苏州日报
编辑:黄潇云
编审:李菁
终审:李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