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说到中小学教材改版,很多家长都有话想说,褒贬都有,没法一刀切。
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有二年级家长吐槽孩子的数学应用题不会做了。
题目是:李老师要给班里32个小朋友每人发3本书,一共需要多少本书?
于是,小朋友列式32×3=96,没想到是,小朋友却喜提了一个大红叉。
![]()
家长十分不理解,于是就发视频在网上吐槽,后来有网友就在评论区解释,现在用新教材,所以只能列式为:3×32=96。
说到这个问题,我就不得不提“8×3”和“3×8”的争议了。估计很多家长会想,这俩能有啥区别呢?不就是先后顺序不一样,但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呀!
但人家老师都说了,它们就是有区别,之所以要强调顺序,是因为必须要按照【每份数×份数=总数】的逻辑来。
![]()
那学姐我就更不理解了,为何不按【份数×每份数=总数】的逻辑来呢?
关于这一点,苏教版和人教版说不行,但上海版就说行。
![]()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除了文化、习俗和语言不一样以外,教材也不一样。
除了苏教版、人教版、上海版以外,还有北师大版、陕师大版、西师大版、外研版、粤教版、鲁教版等等。
就上面这个数学问题来说,人家北师大版本的教材里是这样说的:
“没有必要把它们区分得那么清楚,不能说写成3×2是对的,写成2×3就是错的,因为如果这样要求,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记住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这个细节上,增加了学生犯错的可能性,忽视了对乘法真正意义的认识。”
![]()
看看,北师大版就是不一样,不仅有全局思维,还讲到了这种教法背后所涉及的数学原理。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认为,乘法刻意强调数字先后顺序,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行为。
![]()
但也有家长表示,强调先后顺序是合理的,还有家长表示,自己小的时候,老师们就是这么教的。
![]()
说完数学问题,我们再来说说语文吧。
当年我们80后背得滚瓜烂熟的成语,如今在孩子的课本上,全都变了样子。
比如:“司马光砸缸”,如今变成了“司马光砸瓮”;“后羿射日”变成了“大羿射日”。就连从小听到大的“掩耳盗铃”,现在已经变成了“掩耳盗钟”。
![]()
语文教材上的改动,还远不止于此,很多诗词都有改动。比如:“白云深处有人家”现在变成了“白云生处有人家”。
很多80、90后表示不服,之所以不服,倒不是因为别的,就是感觉这么多年白学了,教孩子又得重新学。你说生气不生气!
关于很多成语被改动的问题,专家表示,这是经过研究后,仔细严谨地进行了校正。也就是说,我们当年学习的成语都是有问题的。
![]()
对于专家的回应,我倒是没有想反驳,毕竟知识也需要更新。
如果从成语演变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改动其实是合理的。举个例子,“掩耳盗铃”这个词最早记录于战国的《吕氏春秋》,原文就是“掩耳盗钟”。
这个成语说的是,晋国的贵族范氏家族灭亡后,有个老百姓看到一口大钟,想把它背走,但是钟太大了,根本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子砸钟,想把它敲碎带走。结果钟“哐当”一声巨响,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抢钟,于是就赶紧捂住自己的耳朵。
![]()
唐代《旧唐书》中仍用“盗钟掩耳”,这属于直接引用古书,那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盗铃”了呢?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在古代“钟”是贵族的乐器,后世民间很少见,而铃铛更常见,老百姓也更容易理解。
第二,“掩耳盗铃”读起来更顺口,之后就慢慢成为了主流。比如:《红楼梦》里就用的“掩耳偷铃”。
再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仅收录了“掩耳盗铃”,但释义中还是注明了,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的“掩耳盗钟”。
因此,作为家长的话,没必要去纠结“盗铃”还是“盗钟”。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是主流,但不一定是原版。实际上,“盗铃”是演化版,“盗钟”才是原版。
更重要的,无非是学习其中的寓意,您说对吗?
![]()
家长别慌,新教材不是洪水猛兽。
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确实会有些小差异。但说到底,这都不是原则性问题。只要老师在课堂上灵活一点,不教条,就能把握住“乘法的本质”——而不是让孩子被顺序绑架。
语文教材的修订,更是经过专家反复考证,不是“拍脑袋”随便改的。很多看似“颠覆记忆”的成语、诗句,其实背后都有文献支撑。家长如果真想弄明白,与其抱怨,不如自己多读点书。
别忘了,知识是会更新的。医学知识要不断跟进,计算机知识更是几乎一年一变。你不能用20年前的DOS操作系统来理解今天的AI时代吧?中小学教材的更新,也是同样的道理。
别跟风吐槽,要有独立判断能力。
现在网上一到开学季,就有不少博主拿“教材”当流量密码,张口就骂,博眼球博愤怒。但很多人根本没看过教材原文,只是断章取义。跟风转发吐槽的家长,其实是在无形中被带节奏。
与其在评论区一边倒地骂,不如静下心来翻翻孩子的课本。你可能会发现,所谓的“离谱改动”,不过是因为自己看书太少。
还有人说,新教材太难了。没错,这点是真的。但别忘了,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刷题的“考分机器”。
如果孩子们的学习,永远停留在我们当年那种套路化刷题,怎么可能适应未来的社会?教材的难度提升,其实就是在逼着教育往更高层次走。
开学最慌的,其实不是小学生,而是那些看不懂教材、还急着下结论的家长。
别急着黑教材,也别急着怀疑教育。比起动不动就转发一条“骂教材”的视频或文章,家长真正该做的,是多学习、多思考,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
毕竟,教育本来就是一场“共同修行”。孩子在学知识,家长也要更新知识。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菊学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