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种种操作,让美国媒体都开始反思美国的战略是否出了问题。
9月20日,美国媒体突然抛出两个重磅信号:一个是《外交政策》杂志罕见承认,过去几年对中国的战略判断和应对方式存在严重偏差。
另一个是多家财经媒体留意到,中国正在持续减持美债,减持幅度创下十几年来新低。
这两个看似分散的新闻,放在一起看,却揭示了一个明显的逻辑链条:美国设定的对华战略目标压根就站不住脚,手段更是南辕北辙。
![]()
中国的反应也并不激烈,而是清醒、沉稳,甚至有点“无声胜有声”的意味。抛售美债,就是最直接的信号。
一、误判的根源,不在中国
这次《外交政策》的反思,比以往更直接。不是说对中国“太软”,也不是说手段不够多,而是根本上搞错了方向。
美国过去这些年把中美关系的重心放在“防范中国挑战霸权”上,始终认为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取代自己。这种想法一旦占了上风,后续的所有政策就自然沿着对抗的轨道往前走。
![]()
但问题是,这种判断是建立在主观想象之上,而不是客观事实。中国的发展方向,从未以“当世界老大”为目标。
但美国战略界从不真正相信这些表态,总觉得中国在“藏拙”,等实力上来了就会翻脸。这种长期的不信任,才是误判的根本。
美国长期以来的思维方式是:只要谁崛起了,谁就是威胁。不管对方说什么、做什么,只要有实力,就要设防。
![]()
这种“零和思维”看待问题的方式,早就嵌入了美国的战略文化之中。所以,不管中国是不是挑战者,美国都会把中国当成挑战者。
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对自己的地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焦虑。眼看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接近自己、在科技领域也在追赶、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就自然感到不安。
二、错误的手段没解决问题
误判之后,美国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出了问题。
特朗普政府开始的贸易战、科技战,本质上就是试图用外力打压中国,让中国“停一停、缓一缓”。但现实是,这些手段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逼出了中国的应变能力。
![]()
一开始,美国可能真以为“卡住几个关键技术”“多加点关税”,中国就得低头服软。
但真正发生的,是中国反而加快了独立自主的步伐。尤其在芯片、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中国的自主能力不是被压制,而是被激发。
这种局面,显然不是美国想看到的。科技封锁本来是想让中国“原地踏步”,结果却变成了“倒逼式成长”。
![]()
再看贸易手段,美国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想让本国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是,大部分关税成本都转嫁给了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
中国出口有所调整,但整体没有受到根本性打击。而美国的物价却因为供应链紧张、关税上升而持续上涨。这一来一回,美国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更关键的是,这种极限施压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双方的互信。
![]()
原本中美在很多领域还有合作的空间,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和封锁,让中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对美政策,把更多精力放在“防风险”和“去依赖”上。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强调自主可控,在金融、能源、科技等方面都加快了布局。
三、中国抛售美债:表面平静,实则信号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减持美债的动作,就显得格外值得关注。这不是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明确的趋势。
![]()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逐步调整对美国国债的持仓结构,不再像过去那样持有大量美元资产。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其实很简单:风险太大,不确定性太强。
美国国内政治激化,财政政策一再失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每隔一段时间,政府就要为“是否停摆”而开会;每次预算谈判,都是一次政治博弈。
![]()
对一个正常运行的国家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了。而中国作为美债第二大持有国,自然要考虑到这些不稳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的信用已经大打折扣。一方面是战略层面的敌意,另一方面是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
所以,中国开始调整。既然对方不再可靠,那就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
这种做法虽然动作不大,但影响却很深。因为中国的减持行为,会在全球金融市场产生“示范效应”。
其他国家看到中国都在撤了,自然也会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降低风险。这对美债市场来说,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对美国政府来说,更是一个警告:如果再不收敛,可能连最后的“信用红利”都保不住了。
![]()
四、战略需要调整,但美国能不能放下“老大心态”?
现在连美国媒体都开始反思,说明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地步。但承认错误是一回事,怎么改是另一回事。
美国能不能真正调整对华定位,还得看它能不能跳出“我是世界中心”的那种惯性思维。过去几十年,美国习惯了指挥别人、设定规则。现在看到中国崛起,就自然感到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不是因为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美国不习惯别人也变强。这种心态一旦主导政策,就很难冷静看待现实。
![]()
如果美国继续把中国当成“必须压下去的对手”,那中美关系就很难走出敌意循环。贸易战、科技战、金融脱钩,只会让分歧越来越深,信任越来越少。
但如果美国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意识到中国不是来“抢位子”的,而是想在这张桌子上多一点发言权,那合作空间就还在。
这不是说中国就会“听话”,而是意味着双方可以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
但如果美国继续误判,继续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那最终受伤的不会只是中国,而会是整个全球体系,包括它自己。
不是谁输谁赢,而是谁更能看清局势
中国没高调宣布什么“反击”,也没搞什么激烈对抗。但通过一个个实际动作,把自己的立场表达得很清楚:国际环境不确定,那就把风险降到最低;对方不可靠,那就尽量减少依赖。
美国的战略误判,已经让自己陷入了越来越被动的局面。现在是时候停下来看看这几年到底做错了什么。
![]()
中国没有主动挑衅,也没有想取而代之,只是在面对压力时选择了更稳妥的方式。而这,正是美国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未来的中美关系,不在于谁话说得更响,而在于谁能看得更远。美国如果还想在这个世界上保持影响力,就要学会适应,而不是抵抗。否则,今天的“误判”和“惊觉”,只不过是更大麻烦的前奏。
参考信息:
最新披露:中国大规模减持美债,一个月抛了超1800亿元!央行已连续10个月买入黄金,专家:黄金不受单边制裁影响,可对冲美元风险——每日经济新闻2025-09-20 12:43
全球媒体聚焦|美媒警告:美国应认真倾听中国 而非一味制造假想敌——国际在线2025-09-20 17:3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