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
导 读
亲爱的科学伙伴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的人嘴上说着“躺平”,身体却很“卷”。一边熬夜一边泡枸杞,一边吃着火锅一边担心胆固醇。我们怕的,已经不只是老,更是老的“没质量”。
过去,我们总觉得人老了,记性变差、反应变慢,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像手机用久了会卡。但现在,伦敦大学学院(UCL)牵头的一帮顶尖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话了:这事儿,不一定。 他们发现,全球将近一半的痴呆症,背后都站着14个我们可以插手干预的“幕后黑手”。
说白了,大脑这部“手机”未来卡不卡,一半的主动权,其实就在小伙伴你自己手里。今天我们就来一条一条地对号入座,看看哪些“后台程序”该关了,哪些“系统”该升级了。
走,跟伙伴君来!
今日主笔 | 恒意
● ● ●
《柳叶刀》重磅研究:近半数痴呆可预防!快来看决定你大脑未来的14个生活细节
第一部分:身体的“硬件”警报,你收到了吗?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大脑是中央处理器(CPU),而身体的各项指标就是“硬件”的状态。如果硬件频频报警,CPU的性能迟早会受影响。以下这四项,就是最需要我们关注的硬件警报,尤其对于步入中年的朋友们。
1、高血压: 想象一下,大脑里那些纤细的血管,长年累月被过高的压力冲刷,会发生什么?它们会变硬、变脆,甚至堵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这就像给CPU断断续续地“断电”,长期下来,自然会“死机”。所以,定期量血压,管住嘴、迈开腿,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在给大脑“稳压”。
2、“坏”胆固醇(高LDL): 这是今年新加入的风险因素。如果说血管是公路,“坏”胆固醇就像路上的“垃圾”,越堆越多,就会形成“交通堵塞”(动脉粥样硬化),大脑的营养和氧气运不过去。体检单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就是在提醒你:该给身体做做“大扫除”了,少吃点油炸和高脂食物吧。
3、肥胖(尤其是中年肥胖): 这不仅仅是“穿衣不好看”的问题。肥胖,特别是腹部脂肪,会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这种“星星之火”也会“燎”到我们的大脑,损害神经细胞。对于每天久坐办公室、靠外卖和奶茶续命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敲响了警钟。
4、糖尿病(2型): 糖尿病被称作“甜蜜的杀手”,它不仅影响血糖,还直接与大脑健康挂钩。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并影响大脑处理“垃圾”——也就是那些有害蛋白质(如β-淀粉样蛋白)——的能力。控制血糖,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大脑的清醒。
第二部分:“软件”与“环境”,你的生活方式选对了吗?
如果说身体指标是硬件,那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操作这台机器的“软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错误的指令和恶劣的环境,同样会拖垮强大的CPU。
5、吸烟: 这点无需多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攻击你的血管,加速大脑老化。每一次吸烟,都是在给你的“大脑硬盘”增加坏道。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戒烟,越早越好。
6、过度饮酒: 每周饮酒量超过21个单位(约等于10杯啤酒或1瓶半葡萄酒),就会对大脑造成直接伤害。偶尔小酌怡情,但长期“泡”在酒精里,无疑是在麻痹和毒害你的神经细胞。
7、缺乏运动: “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是很多人的写照。但运动不仅仅是为了身材,它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因子的生长,就像是给CPU装上了一个强劲的“散热风扇”,让它运行得更流畅、更长久。
8、空气污染: 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也和大脑健康息息相关。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甚至直接通过嗅觉神经进入大脑,引发炎症反应。雾霾天戴好口罩,不仅是保护肺,也是在保护你的大脑。
9、创伤性脑损伤: 简单说就是头部受到撞击。这会直接破坏大脑的物理结构。所以,在进行一些有风险的运动时佩戴好护具,遵守交通规则,都是在避免给大脑带来“硬伤害”。
第三部分:与世界的“连接”,你的大脑“信号”还满格吗?
大脑需要持续接收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保持活力,就像手机需要满格的信号才能上网。如果感官这个“天线”出了问题,大脑就会慢慢与世界“失联”。
10、听力损失(尤其是中年时期): 这是被大大低估的一个风险因素。听不见,不仅仅是交流不便。它会减少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刺激,让你更费力地去“猜”别人在说什么,从而占用大量认知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人下意识地回避社交,导致孤立。所以,别再把耳机音量开到最大了,如果发现听力下降,及时佩戴助听器是非常有效的干预手段。
11、视力丧失(老年时期): 这是另一个新加入的风险因素。和听力问题类似,看不清会极大地限制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信息获取,同样会导致大脑接收的刺激减少和社交孤立。一副合适的老花镜,一个及时的白内障手术,可能就是守护大脑认知功能的关键一步。
第四部分:“精神”内核,你的“认知储备”和“情绪电量”够用吗?
除了身体和感官,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是大脑健康的基石。强大的“认知储备”和饱满的“情绪电量”,是我们对抗岁月侵蚀的终极武器。
12、生命早期的教育缺失: 这就像是在给大脑建一个“认知宝库”。年轻时受教育越多,知识储备越丰富,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越复杂、越牢固。这个宝库越大,到年老时,即使有些部分被侵蚀,也还有足够的“储备”可以调用,认知功能衰退的速度就会慢得多。终身学习,保持好奇心,永远不晚。
13抑郁: 坏情绪是会“杀人”的,它也会“杀死”你的脑细胞。长期的抑郁状态会损害海马体——我们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所以,正视你的情绪问题,感到“心累”时,积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这不是软弱,而是对大脑负责。
14、社交孤立: 人是社会性动物。缺乏与他人的互动,会让大脑失去重要的情感和信息交流,这与抑郁的危害常常相伴相生。对于年轻人来说,警惕“网络社交”取代真实互动;对于长辈来说,多一些陪伴和交流,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是最好的“健脑良方”。
恒意说两句:别等记忆发出“低电量提醒”
看完这14条,你有没有拿出小本本,默默给自己或家人打了个分?这篇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的研究,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给我们一堆遥不可及的医学术语,而是把预防痴呆这件事,变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
它告诉我们,你的未来,就藏在你的每一个“现在”里。今天你选择走路上班,而不是打车;选择拿起一本书,而不是无聊地刷短视频;选择给远方的朋友打个电话,而不是在社交网络上点个赞……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都在为你的大脑银行存入一笔“认知储备”。
别等到记忆开始模糊,发出“低电量提醒”时才追悔莫及。主动权,从现在起,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或许就是科学研究能带给我们的,最实际、也最温暖的力量。
参考文献:
![]()
本文仅作科普分享使用,欢迎小伙伴们点、收藏、关注,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更欢迎您把
介绍给周边可能需要的更多伙伴们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