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看剧时总忍不住皱眉?
不是剧情老套,就是某些演员的表现让人出戏。
演年代剧却分不清故事背景,谈角色却说不出核心特质,甚至接受采访时用词混乱、写字错漏百出。
这些被网友调侃为“绝望的文盲”的明星,有的被央视点名,有的闹出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可奇怪的是,他们依旧能靠着流量占据荧幕。
所以,空有皮囊、缺乏文化底蕴的他们,凭什么能走红?
那些藏不住的“文盲”
很多人以为,“文化短板”只存在于年轻艺人中,可靳东却打破了这种认知。
作为常以“儒雅高知”形象亮相的老戏骨,他私下也总营造爱读书、有学识的人设,可一次采访却让这份“人设”碎得彻底。
他在一次分享时候提到,为了演好涉及数学元素的角色,会专门去看“诺贝尔数学奖”的相关文章。
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或许是因为诺贝尔的女神被一位数学家抢走了的原因,诺贝尔特别讨厌数学家,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就没有数学奖项。
说诺贝尔数学奖,还不如说“去看奥斯卡最佳中餐奖”。
这番话一出,“靳东文化人设崩塌”冲上热搜,连不少老粉丝都无奈表示:“没想到老戏骨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更尴尬的是,这并非他第一次露怯,此前他还曾在社交平台引用错诗句,只是当时没引发这么大关注,而这次“诺贝尔数学奖”的言论,彻底暴露了他“只装样子不真读书”的问题。
如果说靳东是“常识缺失”,那江一燕就是“伪文化人设”的典型。
她曾靠着“公益、摄影、文艺”的标签圈粉,甚至自称“跨界建筑师”,还晒出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的照片。
可很快就有专业人士爆料,这个奖项并非行业权威,且江一燕只是项目的“业主”,并非参与设计的建筑师。
更打脸的是,当记者追问她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时,她支支吾吾说不出专业术语,只能用“好看、舒服”这样的模糊词汇搪塞。
后来有人翻出她早年的采访,发现她连自己出版的“摄影集”里的作品,都讲不清拍摄思路。
这种“靠着标签装文化人,实则脑袋空空”的操作,让她从“文艺女神”变成了“全网群嘲的对象”,甚至被网友调侃,连装都装不像。
顶流王一博的“文化短板”,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作为被央媒关注的流量艺人,他的舞蹈实力和颜值毋庸置疑,可一涉及文字和常识就屡屡翻车。
一次手写活动中,他需要写下“蓝天”“游泳”这样的基础词汇,却把“蓝”写成“草字头”,“游”字的子被写成了一团看不清的大字,握笔姿势僵硬,字迹更是潦草。
还有他在参与一档文化综艺时,看图猜成语环节,面对“瓮中捉鳖”的画面,他苦思冥想后竟说出“伸手抓鳖”,让在场的文化嘉宾都愣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到从饰演的角色中学到什么时,他只简单回应“不知道”。
仿佛演戏对他而言,只是完成动作指令,其他的什么也不了解。
这些细节叠加起来,让王一博的文化素养暴露,甚至有央视直接指出“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
年轻艺人赵露思的“不专业”则体现在对作品的不敬畏上。
她主演的《胡同》聚焦时代变迁,因题材贴近生活获得央视关注,可当记者问及她对剧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背景”的理解时,她却含糊其辞,既说不出那个年代的社会特点,也讲不清角色的成长逻辑,甚至把剧中的时间线都搞混了。
这番拉胯的表现,让央视默默清空了与她相关的宣传内容。
虽然没有激烈批评,却用行动传递出对“不专业”的否定。
要知道,演员读懂角色、理解时代背景,是行业基本要求,可赵露思的表现,却让人觉得她只是“拿着剧本念台词”,完全没走心。
这才是有文化的艺人
看着“绝望的文盲”们频频出糗,难免让人怀念那些真正有文化底蕴的艺人。
他们不用靠标签炒作,只用实力和素养就能赢得长久尊重,董卿就是其中的代表。
提到董卿,很多人会想到《朗读者》里她的从容与深情,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档节目,她提前半年开始筹备,每一期的文案都亲自打磨,涉及的书籍和历史背景都会反复查证。
有一次录制时,嘉宾提到一本冷门的诗集,董卿不仅能准确说出作者的生平,还能背诵其中的经典段落,让在场观众惊呼“太有文化了”。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的临场反应,一次节目中,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她没有慌乱,而是即兴背诵了一段与主题相关的散文,既安抚了观众情绪,又让节目保持了格调。
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蕴,不是靠人设包装出来的,而是几十年读书积累的结果。
难怪她能成为央视的“文化名片”,即便淡出荧幕,依旧被观众念念不忘。
陈宝国则用专业态度诠释了“艺人该有的自我要求”。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他出演的《大宅门》《大明王朝 1566》等作品都是经典,而他对角色的敬畏,从他的一个建议里就能看出。
他曾在采访中说:“希望被提名的演员能尝试写论文,不是为了应付,而是为了真正读懂角色。”
他解释,写论文的过程,其实是梳理角色的时代背景、性格逻辑、情感变化的过程,只有把这些想透了,演出来的角色才立得住。
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演《大明王朝 1566》里的嘉靖帝时,他不仅通读了《明史》,还研究了当时的礼仪、服饰甚至官场用语,连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反复琢磨。
这种“把专业刻进骨子里”的态度,虽然没有精致的容貌,却比任何“流量”都让人觉得心中舒服。
也难怪他能成为观众心中的“老戏骨”,作品一部比一部经典。
其实,娱乐圈从不缺有文化、有实力的艺人,缺的是对“文化素养”的重视。
董卿和陈宝国的例子证明,真正能长久走下去的,从来不是“空有颜值的花瓶”,而是“有底蕴、有态度的实力派”。
那些“绝望的文盲”能一时走红,但不能长久红下去。
他们本质上是流量时代的“畸形产物”:资本追求短期利益,只看颜值和话题度,懒得花时间培养艺人的文化素养。
部分观众只追捧“颜值”,对“不专业”的容忍度越来越高。
可流量就像泡沫,一戳就破。靳东的人设崩塌、江一燕的口碑反转、王一博和赵露思的争议,都证明了“没有底蕴的走红,终究是昙花一现”。
而央视对不专业艺人的“冷处理”,观众对董卿、陈宝国等艺人的追捧,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娱乐圈需要的不是“靠标签圈钱的空壳”,而是“靠实力说话的从业者”。
希望那些还在依赖流量的艺人能明白,颜值只是敲门砖,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当“文化素养”成为艺人的标配的时候,观众看作品再才不会辣眼睛。
参考资料
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
原创2023-02-13 07:35·央视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