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了,越南人本以为终于能挺直腰杆,喘口气。
可没想到,刚赶走一个“外人”,又来了两个“熟人”——法国想重新当“东南亚老大”,中国国民党军则打着“接受投降”的旗号进驻越北。
就在这场动荡中,越南独立运动领袖胡志明抛出一句颇具争议的话:“宁愿闻法国人的臭气五年,也不愿闻中国人的臭气一辈子。”
这不是情绪发泄,而是一位老革命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那他到底在怕什么,又在赌什么?
![]()
殖民者归来,法国人带着旧地图找回“老本行”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法国一直把越南当作“自家后院”,在殖民地地图上划得明明白白。
即便二战打得法国本土都快没了气,但对印度的“主权”始终念念不忘。
支那
1945年日本投降后,法国立马派军舰押着部队回来了,目标直指西贡。当时的法国军队虽然数量不多,但背后有老牌殖民管理框架支撑,还有英国在军事行动上的“友情协助”。
![]()
为了稳住局面,法国人耍了老把戏,先放出“高自治”的承诺,画了个“未来主权独立”的大饼。
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步步为营:南方先拿稳,随后北上逼近河内,再全面接管。
法国在国际外交上也不含糊,频频通过《联合国宪章》翻译自己的“合法性”,还试图给自己贴上“反共先锋”的标签,争取美国支持。
但这一次,越南人不再是19世纪的“顺民”。胡志明领导的越盟早已在八月革命中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掌握了大部分政权。
![]()
法国人的回归对胡志明来说,不是“是否斗争”的问题,而是“怎么斗争”的问题。正面对抗?那时机还没成熟;全面妥协?那又谈何独立?
于是,胡志明在“斗”与“拖”之间找到了平衡。他清楚法国虽然有嘴硬的传统,但实际实力早已大不如前。
只要越盟稳住北方阵地,时间终究站在他们这边。法国人或许还能撑几年,但不会再撑几十年。
![]()
国民党军队北上,胡志明感觉“背后凉飕飕”
相比法国人一身“殖民老毛病”,中国国民党军的出现,才是真正让胡志明“头皮发麻”的事。
根据战后盟军安排,中国军队被指定负责接受越北日军的投降。
1945年9月,20万滇军部队在将领卢汉的带领下进驻越南北部,名义上是“接收”,实际却像是“接管”。
河内、海防等城市很快就插上了青天白日旗。
![]()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队不仅带来了枪炮,还带来了政治势力——各种亲国民党的越南组织在国民党军的庇护下纷纷冒头,开始与越盟“抢地盘”。
这对胡志明来说是个巨大威胁,要知道,他本人曾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活动多年,对国共两党的政治手腕心知肚明。
他知道,这些“暂时驻军”的背后,是蒋介石政府对越南影响力的长期布局。
如果国民党真在越北站稳脚跟,越盟将不仅要面对法国人,还要面对一个“同文同种”的新霸主。
![]()
而且,国民党政府当时正处于内战边缘,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仍要抽调兵力来“管”越南,这说明他们对这块地盘并非“随便看看”。
胡志明曾私下对亲信说过,法国人虽然是殖民者,但他们的统治已经“老化”,有漏洞可钻;而中国如果真插手,则是“骨肉纠缠”,一旦缠上,后患无穷。
他甚至担心,一旦国民党在越南建立代理人政权,越南的独立梦想就要推迟一代人。
![]()
胡志明的抉择:不是“认谁做主”,而是“选哪条路不死”
1946年3月,胡志明与法国签署《临时协定》,法国承认越南为“自由国家”,属于法兰西联邦。
这份协议在当时争议颇大,越盟内部也有人反对,质疑这是“附庸化独立”。
但胡志明有自己的算盘:法国人至少愿意谈,国民党却是“先进驻,后谈判”,两边根本不是一个玩法。
他那句“宁愿闻法国人的臭气五年,也不愿闻中国人的臭气一辈子”,正是这种战略底线的体现。
![]()
法国人是“老殖民”,套路大家都熟;中国国民党则是“兄弟变身管家”,一旦成事,将来想断都难。
这不是“亲法反中”,更不是“数典忘祖”,而是现实政治中的“低头避刀”。
胡志明明知法国迟早要走,关键是越盟有没有时间准备好“接手”。他赌的是法国的“短期可控”,而不是国民党的“长期搅局”。
事实也证明,这一决策为越盟争取到了宝贵的两年时间。他们趁机整军备战、扩展基层组织,建立战时经济系统,在农村地区稳固基础。
最终在1946年底与法国决裂,全面展开第一次印度战争。而国民党方面,因内战爆发于1946年全面撤军,蒋介石顾不上越南,算是“自动退出”。
支那
![]()
独立是硬骨头,胡志明靠的是“忍一时,争百年”
从今天看来,胡志明的那句“臭气论”确实容易被误解,但放在1945-1946年的大背景下,却是极为清醒的战略判断。
他不是在“认法国为父”,而是在为越南找一个最不糟糕的空间。
他明白,真正的独立不是一纸宣言能换来的,而是靠一代人的筹谋与斗争。他敢于与法国谈判,不是妥协,而是为了赢得“准备打仗”的时间。
他警惕中国国民党,不是排斥中国,而是担心越南再次被“兄弟”管教成“附庸”。
![]()
胡志明这一代革命者身上有一种极强的现实主义智慧。他们不是空喊口号的理想家,而是能在混乱格局中抓住机会、避开陷阱的“政治工匠”。
他们明白什么叫“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也明白“独立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状态”。
而越南的历史也证明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从1946年打到1954年,再从1960年打到1975年,整整三十年,才换来一个统一而独立的国家。
![]()
结语
“宁愿闻法国的臭气五年,也不愿闻中国的臭气一辈子。”这句话并非轻佻挑衅,也不是反华立场的体现,而是一位民族领袖面对大国夹击时的现实应对。
它揭示的是战后国际秩序中,小国如何在夹缝中求存的艰难选择。
胡志明赌的是时间、空间和格局。
他清楚,法国的垂死挣扎终将过去,而中国国民党的介入一旦坐实,可能影响越南一代人的命运。
他的选择也许不讨喜,但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少代价的走法。
![]()
这段历史不是为了翻旧账,更不是为了挑拨情绪,而是提醒我们:国际政治,有时候不是道德的较量,而是现实的计算。
而越南的独立,不是靠谁的恩赐,而是靠自己在复杂局势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有时候,最难的不是选择对的路,而是在错的世界里,走出不被压扁的弯路,胡志明做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