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近70年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播种科学的种子,点燃科学的梦想,以科普之光,照亮求真之路。值此全国科普月,《知识就是力量》精彩不停歇!好玩的活动、硬核的科普,邀您共赴首个全国科普月!
“她是不是讨厌我?”
“我这样穿会不会被嘲笑?”
这些让你辗转反侧的问题,完美印证了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至理名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青少年的烦恼。
![]()
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的眼光“绑架”的
你是否留意到,很多时候我们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这并非是因为我们缺乏见解,而是我们总被“别人会怎么看我”的念头困住。在不知不觉中,害怕被负面评价正在成为困扰我们的显著压力源。
为何我们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这不能全怪我们。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遭遇社交冷落时,我们大脑中处理疼痛的区域会被激活。这意味着,担心“别人怎么看我”时的心理痛苦,与摔伤膝盖时的痛感一样真实。也就是说,当你在朋友圈发布一张自拍却没人点赞时,你的大脑真的在“疼”。
![]()
社交媒体时代给我们设下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我们习惯将他人的眼光视为评判标准,却忘了问自己——如果没有观众,我还会这样生活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推荐机制造成的“信息茧房”。从“猜你喜欢”到“替你做主”,系统不断推送那些看似完美的人生,让我们产生“只有我的生活不够精彩”的错觉。实际上,那些光鲜的展示如同电影预告片,永远只呈现最精彩的瞬间。
生活需要一些“钝感”
小王子很爱他的玫瑰,但不会因为玫瑰说“我不需要你”就真的走开,也不会因为玫瑰耍脾气就放弃自己的旅程。这或许就是课题分离的一种美好诠释。《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不是要我们变得冷漠,而是要学会在重要的人那里建立深度连接,同时学会对无关人士的评价保持适度的“钝感”。
![]()
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日常实验开始改变,例如尝试在公共场合独自用餐。这个看似平常的行为对很多人来说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人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聚光灯效应”。实际上,路人匆匆而过,很少会注意到餐厅里独自吃饭的人。
另一个有效的练习是“社交断舍离”。定期处理那些会给你带来焦虑的社交关系,就像整理衣柜一样,留下真正舒适、自在的联结,让我们学会有选择地投入社交精力。就像园丁知道不是所有植物都适合在同一片土壤生长,我们也需要识别哪些关系值得精心培育。
记录“被讨厌时刻”也是一个有益的练习。每当因为坚持自我而感到不安时,我们可以记录下当下的情境和后续发展,例如:
l现在我的感受是什么?例如担忧、难过、愤怒、尴尬等。
我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例如上课答错了问题好丢人。
我担忧的后果是什么?例如从此大家觉得我很笨,可能不和我玩了。
数月后回顾会发现,想象中的“灾难性后果”几乎从未发生,而坚持真实自我带来的收获往往超出预期。
![]()
记住,改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学游泳,开始时可能会呛水,但慢慢地,你会在人际关系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作家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若我们把自我价值寄托在别人的看法中,就不容易找到安定的力量。愿你保持那份最初的纯粹与勇气——第一次学骑车时,虽然摇摇晃晃,却从不在意路人的眼光;第一次登台表演时,虽然声音颤抖,却依然全心投入。那份单纯的勇气,或许才是对抗社交焦虑的最好武器。
正如《小王子》中所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别人眼中的你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真实的你,远比那个影子丰盈千倍。
责任编辑|王佳璇 赵青云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雅欣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敢不敢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撰文/宗涵(清华大学心理中心),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