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路生梅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黄河边(2024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蔺娟摄
北京姑娘路生梅对大西北是完全陌生的。1968年12月,这位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儿科毕业生,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汽笛长鸣的那一瞬间,看着站台上的亲人、老师、同学,我哭了,这一别不知何日是归年。心中有万般不舍,但是我还是服从祖国分配,离开北京到佳县去。”路生梅说。
一路辗转到达,黄河西畔“石头城”的贫穷令她震惊。当地人守着黄河吃水难,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分一瓢黄河水。“住的是窑洞,没有床只有炕。我又不会生炕火,天天睡冷炕。吃的每顿饭都放羊油,羊膻气味让我一吃就吐,也不敢声张,生怕别人说自己娇气。”
不到一个月,路生梅瘦了十几斤,但更大的挑战来自工作。“我只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但群众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什么病都能看。”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她争分夺秒学习。白天坐诊、向老医生求教,夜晚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下几十本笔记,还学会了针灸。就这样,她成为医院的多面手,“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也是一段充实的历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她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摔了四十多跤”。临近村子的下坡路,她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孩子的妈妈熬了一宿,给我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她对我说,穿上它,少摔几跤。”路生梅说,“这七个字我记了一辈子,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
群众的质朴情感,温暖了游子的心房。这位青年的人生画卷就此展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沈虹冰 陈晨 蔺娟 张思洁 张申博)
摘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强小强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