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教育圈最近被一组数据戳中了痛点:五分之一的孩子,算下来足足200万,说自己在学校很少甚至从没笑过,尤其是从小学升入中学后,不开心的比例直接从12%飙到25%,翻了一倍还多。
本该是充满朝气的校园,为啥成了这么多孩子的“快乐洼地”?这背后的原因,每个家长都该好好琢磨。
![]()
1、
先说说最让孩子“提不起劲”的核心问题:课程太无聊且没用。
超过四成孩子直言课堂内容没意思,还有26%的孩子觉得学的东西和未来毫不相干。
这在中学里更明显,31%的中学生都在质疑“学这些有啥用”,而小学阶段只有11%。想想也不难理解,当孩子天天对着脱离生活的课本,看不到知识和自己未来的关联,自然很难提起兴趣。
就像有中学生吐槽:“背了一堆公式,可连怎么规划零花钱都没学过,这些知识到底能帮我啥?”
比课程更磨人的是社交困境,34%的孩子发愁“没法交朋友”,30%的人感到被孤立排斥,还有15%遭遇过欺凌。
对孩子来说,校园不只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社交成长的重要场景,有个12岁的女孩就说,每天最害怕的就是午饭时间,看着同学三五成群,自己只能一个人坐在角落,“连上课都没法集中精神,总担心别人是不是在说我坏话”,这种孤独感带来的不快乐,比成绩差更伤人。
学习上的挫败感也在悄悄偷走孩子的笑容,28%的孩子因学习困难感到沮丧,还有不少人不敢在课堂上发言。
![]()
2、
更让人揪心的是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56%的这类孩子不开心,根源都是自身需求没得到满足。
英国的评估体系太盯着考试,尤其是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把成绩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西萨福克学院的萨瓦斯博士说得很直接:“现在的评估方式,根本是在毁掉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更扎心,在青少年幸福感排名里,英国直接垫底,69%的青少年都常感到焦虑,“考试和成绩”是最大的压力源。
更残酷的是,快乐居然还和家庭条件挂钩,年收入低于2万英镑的家庭,孩子在校不开心的比例高达29%,几乎是年收入超10万英镑家庭(10%)的三倍。
![]()
这背后其实是资源的差距:富裕家庭能给孩子报兴趣班、请辅导老师,帮孩子应对学习和社交难题;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连基本的学习资料都凑不齐,遇到困难也没人及时疏导,慢慢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Parentkind的首席执行官埃尔索姆把这组数据比作“一记警钟”,他说校园幸福感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石。
这话太对了,孩子开心了,才会主动探索知识,愿意和同学交往,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可要是天天愁眉苦脸,自信心没了,学习动力没了,未来的路自然会走得更艰难。
有研究早就证明,长期在校不快乐的孩子,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高很多,甚至会影响职业发展。
![]()
3、
那这局该怎么破?其实关键就在“对症下药”,对学校来说,课程得更贴近生活,多来点实践体验,让孩子明白“知识能当用”;老师得多关注孩子的社交状态,及时化解矛盾,别让孤立和欺凌蔓延。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得赶紧调整评估体系,别再把成绩当成唯一指标,给孩子和学校多些弹性空间。
对家长来说,别只盯着分数,多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想分享的事”,早点发现孩子的困扰,帮他们疏解压力。
200万孩子的笑容,不是小事,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感受到快乐和价值,而不是被成绩和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
当校园重新变回孩子喜欢的地方,当学习成为一件有趣的事,那些失去的笑容,自然会慢慢回来。
这事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发力,毕竟每个孩子的快乐成长,都值得被用心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