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此为创意虚构作品,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分享,仅供叙事需要。愿以此传递美好能量,共建和谐友善社区。
法庭门外,李秀英紧握着诉状,看着走过来的小叔子张建国。
"嫂子,你真的要这样做吗?"张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就为了那几千块钱,把我告上法庭?"
"几千块钱?"李秀英冷笑一声,"张建国,那是你妈的命!是你妈的手术费!"
"可是...可是咱们毕竟是一家人啊。"张建国试图挽回什么。
"一家人?"李秀英的声音提高了,"当你妈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你把我们当一家人了吗?当我跪着求你的时候,你把我们当一家人了吗?"
不远处,张国强推着轮椅上的老母亲缓缓走来。八十三岁的张母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在法院门口争执,苍老的脸上满是痛苦。
"妈来了。"张建国赶紧迎上去,"妈,您说句话,让嫂子别告我了。就八千块钱的事......"
张母颤巍巍地抬起头,看着小儿子,眼中满含泪水:"建国,你觉得这真的只是八千块钱的事吗?"
"妈,我......"
"这是关于什么叫做孝顺,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良心的事。"张母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个字都重如千钧,"三个月前你拒绝承担手术费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教会你什么叫做孝心。"
法院的大门在他们面前敞开着,就像这个家庭再也无法愈合的裂痕。一场因为八千元手术费引发的官司,即将撕开这个普通家庭最后的遮羞布,也将揭示金钱面前人性的丑陋与亲情的脆弱。
![]()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的夏天。
张母因为腿部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医生告知手术费用大约需要八千元。消息传来的时候,正值大儿子张国强的妻子李秀英刚刚下岗,家中经济本就紧张。
"妈的手术不能拖,咱们想办法凑钱。"张国强看着医院的费用清单,眉头紧锁。他在建筑工地做工,月收入三千多元,妻子失业在家,还要供养读高中的儿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李秀英默默地翻出了家中所有的存款,数了又数,只有五千二百元。她心疼地看着这些钱,这是她省吃俭用攒下来准备给儿子买学习资料的。
"还差两千八百元。"她轻声说道,"要不,咱们找建国借一些?"
张建国是张国强的弟弟,比哥哥小五岁,在县城开了一家小超市,生意不错,经济条件比哥哥家好不少。按理说,母亲生病,作为儿子理应分担医疗费用。
张国强犹豫了一下,拨通了弟弟的电话。
"建国,妈需要做手术,费用八千块。我们家只能拿出五千多,你看能不能......"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张建国的声音有些勉强:"哥,你也知道,超市刚进了一大批货,资金都压在那里了。而且我们家小丽怀孕了,正需要钱呢。"
"建国,这是咱妈的手术费啊。"张国强的声音有些急促。
"我知道,我知道。这样吧,我先想想办法,过几天再说。"
几天过去了,张建国没有音信。张母的病情却在恶化,医生催促尽快手术。
李秀英心急如焚,主动找到了小叔子。张建国的超市就在县城最热闹的商业街上,门面不大,但顾客络绎不绝。她推开门,看见张建国正在收银台前忙碌着。
"建国。"李秀英的声音有些颤抖。
张建国抬起头,看到嫂子眼中的恳求,心中五味杂陈。他当然知道嫂子此行的目的,但一想到手术费,他就感到压力巨大。
"嫂子,你来了。妈的身体怎么样?"他故意岔开话题。
"医生说不能再拖了,必须这周做手术。"李秀英直入主题,"建国,我知道你也有难处,但这是咱妈啊。八千块钱,我们出五千二,你能不能出两千八?"
张建国的脸色变了变:"嫂子,不是我不想出,实在是......"
"不是不想出,是不愿意出吧?"李秀英的声音提高了,"你看看这超市,每天流水都不少。两千八百块钱,对你来说真的很困难吗?"
店里的顾客都看向了他们,张建国感到难堪,压低声音说:"嫂子,你这话说得...我也是有苦衷的。"
"什么苦衷比得上母亲的命重要?"李秀英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建国,我求你了。我们真的拿不出更多钱了。"
张建国看着嫂子哭泣的样子,内心也不好受,但他想到妻子怀孕需要营养,想到即将出生的孩子需要各种花费,想到超市的房租、员工工资,他咬了咬牙:
"嫂子,要不这样,我先给你一千,剩下的我真的需要时间。"
一千元!李秀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的手术费还差两千八,他只愿意出一千?
"张建国!"她几乎是喊出来的,"那是你亲妈!你亲妈!"
顾客们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人窃窃私语。张建国面红耳赤,但依然坚持:"嫂子,一千是我现在能拿出的极限了。"
李秀英彻底绝望了。她擦干眼泪,语气变得冰冷:"张建国,你会后悔的。"
回到家,李秀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张国强气得脸色发白,立即打电话给弟弟,兄弟二人在电话里大吵了一架。
"你就是个白眼狼!"张国强吼道。
"哥,你别逼我。我也有我的难处。"张建国的声音也提高了。
![]()
"难处?妈养你这么大,你就是这样报答的?"
"那你怎么不说,妈一直跟你们住,我连照顾都没怎么照顾过,凭什么要我出那么多钱?"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张国强。母亲之所以跟他们住,是因为老人家不愿意给小儿子添麻烦,而且张建国结婚后,妻子也曾暗示过不太方便照顾老人。现在他居然倒打一耙!
"张建国,你还有没有良心?"张国强气得浑身发抖。
电话被挂断了,兄弟俩从此再没说过话。
最终,李秀英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才凑齐了手术费。张母的手术很成功,但这个家庭却因此分崩离析。
张建国偶尔会来医院看望母亲,但每次都是匆匆来去,与哥嫂形同陌路。张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手术后的康复期很长,张母需要人照顾,营养费、药费、护理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李秀英再次找到张建国,希望他能承担一部分费用。
这一次,张建国连面都不愿意见:"嫂子,手术费的事我已经尽力了。后续的费用,我实在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李秀英看着他新买的轿车,听着这话简直要气炸了,"张建国,你还是人吗?"
"嫂子,你别激动。我也想帮忙,但我真的没钱。"张建国显然在说谎,他的超市生意越来越好,前不久还开了第二家分店。
李秀英再也忍受不了了。她想起了一个朋友曾经说过的话:法律规定,子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经过深思熟虑,李秀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起诉张建国,要求他承担母亲的医疗费用和赡养义务。
消息传出后,整个小县城都沸腾了。亲戚朋友纷纷劝阻,认为家务事不应该闹到法庭上。
"秀英,这样做会伤和气的。"邻居王大妈苦口婆心地劝说。
"和气?"李秀英苦笑,"现在还有什么和气可言?他们父子情深,我这个外人管什么闲事?"
张国强对妻子的决定也有些犹豫:"秀英,要不算了吧。毕竟是一家人......"
"一家人?"李秀英的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如果他把我们当一家人,会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吗?国强,你太软弱了!"
她想起这些年来的种种委屈:婆婆生病,她日夜照顾;家里经济困难,她省吃俭用;而张建国呢?逢年过节象征性地买点礼品,平时连个电话都很少打。现在母亲需要手术费,他却推三阻四。
这口气,她咽不下!
开庭的日子到了。
法庭里,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李秀英作为原告,坐在原告席上,神情坚毅。张建国作为被告,坐在对面,显然没想到事情会闹到这个地步。
法官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女性,她严肃地看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现在开庭。"法官敲响法槌,"原告诉被告赡养纠纷一案,现在开始审理。"
李秀英的代理律师首先发言,详细陈述了案件的经过,并出示了相关证据:医院的诊断书、手术费用清单、张建国拒绝承担费用的录音等。
"被告张建国作为张母的亲生儿子,依法应当承担赡养义务,包括医疗费用。但被告以各种理由推脱,导致原告独自承担了老人的全部医疗费用......"
张建国的律师则辩护说:"被告并非完全不承担义务,已经支付了一千元。而且,老人长期与大儿子共同生活,被告承担的义务相对较少是合理的......"
法官听完双方陈述,看向张建国:"被告,你对原告的指控有什么要说的?"
张建国站起来,声音有些颤抖:"法官,我...我也不想这样。但我真的有困难。超市的生意不好做,妻子怀孕需要钱......"
"那你母亲生病就不需要钱了?"法官打断了他的话,眼神犀利。
张建国低下了头,不敢回答。
法官又问:"你的超市一年收入多少?"
"这个...大概十几万吧。"张建国支支吾吾。
"十几万?"李秀英激动地站起来,"你去年买车花了八万,装修新房花了十五万,怎么到了给妈治病就没钱了?"
法官示意李秀英坐下,然后严厉地看着张建国:"被告,请如实回答法庭问题。你的真实年收入是多少?"
![]()
在法官的威严下,张建国不得不承认,他的年收入大约在二十万左右。
法庭上一片哗然。年收入二十万,却不愿意为母亲的手术出两千八百元?
张母坐在轮椅上,看着自己的小儿子在法庭上被质问,眼泪无声地流淌着。
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因为八千元钱,看着自己的家庭在法庭上针锋相对。
法官接下来的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