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知地藏菩萨大愿宏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发愿要度尽六道一切罪苦众生。
可就是这样一位慈悲至极的菩萨。
却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明确警示:不要轻易去"度化"那些业障深重的人。
否则非但度他不成,反而会让自己的福报瞬间清零。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地藏菩萨不是要救度地狱众生吗?
为何又说不要度化业障深重的人?难道慈悲度众还会有禁忌?还会损害自己的福报?
![]()
实则,地藏菩萨的这番告诫,蕴含着极深的修行智慧。业障深重之人,其身上所负的恶业如同无底深渊,若是修行功力不够的人贸然去度化,就像是用一桶清水去填满污秽的泥潭,不但无法净化泥潭,反而会让清水也变得浑浊不堪。
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业障深重?为何度化他们会让福报清零?真正的度化之道又是什么?地藏菩萨究竟给出了怎样的开示?
这要从地藏菩萨因地修行时的一段经历说起。
那是在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女,她就是后来的地藏菩萨。这位婆罗门女生性孝顺,对母亲极为恭敬。可她的母亲却不信因果,常常杀生祭祀,毁谤三宝,造下无边恶业。
婆罗门女多次劝说母亲改过向善,可母亲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没过多久,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婆罗门女悲痛欲绝,她知道母亲造业深重,死后必定堕入恶道,于是变卖家产,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前,设大供养,为母亲祈福。
她至诚恳切地向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祈祷:"世尊啊,我的母亲生前不信正法,造作恶业,如今命终,不知魂神当至何处?恳请世尊慈悲,告诉我母亲的去处。"
就在她念念诚心之时,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传来:"婆罗门女,你不必悲伤。你的母亲因为生前造业深重,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正在那里受无量苦。"
婆罗门女听了,悲痛万分。她日夜啼哭,忽然在定中,神识来到了地狱。她看到地狱中烈火熊熊,罪人们在其中哀嚎,受尽种种酷刑。
一位鬼王看到她,问道:"你是何人?为何能来到这里?"
婆罗门女说:"我是婆罗门女,因为思念母亲,想要救度她脱离苦海。"
鬼王说:"你母亲名叫悦帝利,生前不信因果,诽谤三宝,杀生祭祀,造下无边恶业。她死后堕入这无间地狱,要受无量苦。若不是你为她设大供养,至诚念佛,她现在还在这里受罪。因为你的孝心感动天地,你母亲已经脱离地狱,转生到天上去了。"
![]()
婆罗门女听了,既欢喜又感慨。她发下大愿:"我今尽未来际,要度尽六道一切罪苦众生,让他们都能脱离恶道,成就菩提。"
后来,婆罗门女经过累劫修行,成就了地藏菩萨的果位。她的故事在佛门中广为流传,成为孝道和大愿的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位发愿要度尽地狱众生的菩萨,在《地藏经》中,却对佛陀说出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
那是在忉利天宫,佛陀召集十方诸佛菩萨,为母说法。地藏菩萨也来到会上。佛陀赞叹地藏菩萨的大愿,并嘱托他在自己入灭之后,要继续度化众生。
地藏菩萨恭敬地接受了佛陀的嘱托,但他也向佛陀禀告了一个重要的情况:"世尊,我在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可是世尊,我也发现一个现象。那些业障深重的众生,虽然我屡次救度,他们暂时脱离了苦海,可没过多久,又会再次堕落。就像拉一根朽木,刚把它从泥潭里拉出来,一松手,它又陷了进去。"
佛陀听了,微微点头:"地藏,你所说的,正是众生业力的可怕之处。业障深重的人,他们的恶习已经根深蒂固,即便暂时得救,若是心性不改,很快就会再次造业,重新堕落。"
地藏菩萨说:"世尊,我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还发现另一个情况。有些修行人,自己的功德尚浅,福报不足,却出于慈悲心,想要去度化那些业障深重的人。结果往往是,不但没有度成对方,反而被对方的恶业所拖累,自己的福报也因此损耗殆尽。"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比丘,他修行精进,本来已经快要证得阿罗汉果。他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个杀人无数的强盗头目。强盗被官府追捕,走投无路,向比丘求救。"
"比丘心生慈悲,把强盗藏了起来,还为他讲解佛法,希望能让他改过自新。强盗表面上答应了,可等到官府走了,他不但没有悔改,反而嫌比丘多管闲事,竟然把比丘杀了,还抢走了他的衣钵。"
"这位比丘,就是因为不知道业障深重之人的可怕,贸然去度化,结果不但害了自己的性命,多年修行也毁于一旦,下一世还要重新开始。"
佛陀听了地藏菩萨的话,对在场的菩萨们说:"地藏所言极是。度化众生,虽是菩萨应做之事,但也要有智慧,要量力而行。那些业障深重的人,他们身上的恶业如同熊熊烈火,若是自己的功德之水不够,贸然去扑灭,反而会被火焰烧伤。"
"就像一个人掉进深渊,你想去救他,首先自己要站稳脚跟。若是自己都站不稳,还勉强去拉他,结果只能是两个人一起掉下去。"
观音菩萨这时问道:"世尊,那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哪些人是业障深重,不宜贸然度化呢?"
佛陀说:"这个问题,正是我今天要讲的。业障深重的人,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不信因果,不敬三宝。这样的人,你跟他讲因果报应,他嗤之以鼻;你劝他礼敬佛法僧,他反而毁谤。这种人的心已经被邪见蒙蔽,如同铁板一块,你的善言根本无法进入他的心中。"
"第二,造恶不断,屡教不改。有些人虽然暂时听了善言,表面上答应改过,可转身就忘,继续造业。这说明他的恶习太重,已经成为本能,很难改变。"
"第三,常怀恶念,心存怨恨。这样的人,心中充满了嗔恨、嫉妒、贪欲,即便你对他再好,他也不会感恩,反而可能恩将仇报。"
"第四,好占便宜,贪得无厌。这种人接近你,不是为了学习佛法,而是想从你这里得到好处。一旦得不到,就会反目成仇。"
"第五,喜欢拖累他人。有些业障深重的人,不但自己不修行,还要拉着别人一起堕落。他们见不得别人好,总想把别人也拖下水。"
佛陀说完,又讲了一个故事来说明。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阿阇世王。他原本是个善良的王子,可是被恶友提婆达多蛊惑,竟然杀了自己的父王,篡夺王位。
杀父弑君,这是五逆重罪之一。阿阇世王造下这个恶业后,心中极为痛苦,全身长满了恶疮,日夜不得安宁。
有一位大臣,名叫月光,他是个虔诚的佛弟子。他看到国王如此痛苦,心生怜悯,想要度化国王,让他皈依佛法,忏悔罪业。
月光来到王宫,对国王说:"陛下,您现在所受的苦,都是因为您造下了杀父的重罪。若想解脱,唯有皈依三宝,至诚忏悔。"
阿阇世王听了,勃然大怒:"你也是来指责我的吗?我杀父是为了夺位,这是帝王之术,何罪之有?你若再敢胡言乱语,我连你也杀!"
月光见国王如此执迷不悟,心中悲叹,只好退下。但他没有放弃,又找了个机会,再次劝谏国王。
这次,阿阇世王更加愤怒。他命人把月光关进了监狱,准备第二天就处死他。
月光在狱中,心中懊悔。他想:我本是一片善心,想要度化国王,没想到反而害了自己。这国王业障太重,不是我能度化得了的。
幸好,当夜有一位神明托梦给王后,告诉她月光是无辜的。王后第二天向国王求情,月光这才被释放。
月光出狱后,再也不敢去劝国王了。他想:看来有些人,不是我能度化的。我若勉强去度,不但度不成,反而会害了自己。
后来,佛陀听说了阿阇世王的事,亲自来到王宫。佛陀以大神通,让阿阇世王看到了地狱的景象,又为他讲解了因果报应的道理。阿阇世王这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向佛陀忏悔。
佛陀为他授戒,教他修行。阿阇世王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位护持佛法的好国王。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对众菩萨说:"你们看,月光大臣虽然一片善心,但他的修为不够,没有能力度化阿阇世王这样业障深重的人。他若继续勉强,恐怕真的会丢掉性命。"
"而我,因为具足了无量神通和智慧,才能度化阿阇世王。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度化众生要量力而行。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度任何众生的。"
地藏菩萨听了,深有感触地说:"世尊所言极是。我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人,他们的业障太重,恶缘太深,即便是我用尽神通,也只能暂时救他们脱离苦海,却无法让他们彻底改变。"
"更可怕的是,"地藏菩萨继续说,"有些修行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盲目去度化业障深重的人,结果不但没有度成对方,反而被对方的恶业所染,自己多年积累的福报,瞬间就清零了。"
佛陀点头道:"正是如此。业障深重的人,他们身上背负着无量的恶业,这些恶业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会把靠近的人都卷进去。若是修行不够的人贸然接近,就会被这个漩涡所吞噬。"
"那么,"文殊菩萨问道,"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度化某个人?又应该如何避免被对方的恶业所染呢?"
![]()
佛陀微笑着看着众菩萨,他要说的话,不仅关系到如何度化众生。
更关系到修行人如何保护自己的福报和慧命。
这个问题的答案,地藏菩萨曾经用了无量劫的时间去探索。
终于找到了一个既能度化众生,又不会损害自己的方法。
那么,这个方法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