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修行的人,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向内求,二是往外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修行之路,自古以来便有无数种说法,有人说是断除烦恼,有人说是证得菩提,还有人说是超脱生死。

可世尊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曾对弟子们说过一句话,道出了修行的根本要义。

这句话简单到只有两个方向,却包含了一切佛法的精髓。

何为向内求?何为往外度?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向,为何能够成为修行人毕生的功课?

当我们向内求的时候,是在求什么?当我们往外度的时候,又在度什么?



在那个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鹿野苑,当佛陀第一次转法轮时,就已经为后世修行人指明了这条道路。可这条路上的奥秘,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参透?

那是佛陀成道后的第四十九天,世尊从菩提树下起身,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此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然成为了觉悟一切的佛陀,可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却是:这甚深的法要,众生能否理解?

佛陀曾在心中思量:"我所证得的法,甚深微妙,难见难知,寂静殊胜,非思量境界,唯有智者方能了知。而此众生乐着三界,贪恋欲乐,对于如此甚深的因缘法、涅槃法,实在难以信解。我若说法,众生不解,徒增我之疲劳。"

就在佛陀犹豫是否要说法度众时,梵天王帝释天等诸天神众纷纷现身,恳请世尊转法轮。帝释天合掌说道:"世尊,众生虽有根器深浅之别,但其中必有善根深厚者,若不闻法,如何得度?"

佛陀以慧眼观察三界众生,见有如青莲花般的众生,虽在污泥中生长,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于是心生慈悲,决意说法度众。

"既然如此,"佛陀对诸天说道,"我当为众生开演甚深法要,但说法非仅口宣,更需身体力行。真正的修行,必须先向内求得解脱,方能往外度化众生。"

佛陀首先想到的是当年一同苦修的五位修行者。他们此时正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修行,因为看到悉达多太子放弃苦行,接受了乳糜,便认为他退失了道心,于是离他而去。

当佛陀来到鹿野苑时,五位苦行者远远看见了他,便互相商议:"这个沙门乔达摩已经退转了修行,沉沦于奢华享乐,我们不应理睬他。"然而,随着佛陀越来越近,他们却发现自己无法坚持这个决定。

佛陀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寂静祥和的气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恭敬地迎接。这便是真正修行者的威德力,来自于内在的彻底觉悟。

佛陀为五位苦行者宣说了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他先从人生的苦难说起:"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这便是苦谛。"

憍陈如尊者听闻此法,心中豁然开朗,当即证得初果。其他四位苦行者起初还有疑虑,认为从前的苦行才是正道。

佛陀便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现在的样子,是沉沦于享乐吗?我所行的中道,既不过分苦行伤害身体,也不贪图欲乐迷惑心智。你们要知道,真正的修行是向内求解脱,而非向外求苦难。"

接下来的日子里,佛陀继续为五位苦行者详细阐述佛法。他告诉他们,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向内观察自己的身心,了解一切现象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当你们向内观察时,"佛陀说道,"会发现所谓的'我'其实只是五蕴的集合: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刹那刹那在变化,其中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

五位苦行者在佛陀的指导下,开始了内观的修行。他们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察身体的感受,观察心念的起伏,逐渐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质。

不久,五位苦行者全部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了佛陀最初的弟子。但佛陀对他们说:"你们已经向内求得了解脱,但这还不够。既然已经渡过了生死苦海,就应该往外度化更多的众生。"

这时,一位名叫耶舍的富家公子因为厌倦了奢华的生活,在深夜时分来到了鹿野苑。他心中充满了烦恼和困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

佛陀见到他,温和地说:"耶舍,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耶舍跪下说道:"世尊,我虽然生在富贵之家,衣食无忧,但心中总是感到空虚和痛苦。我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死后又会如何。"

佛陀慈悲地看着他,说道:"你的痛苦,正是因为向外求而不得。外在的财富、地位、享乐,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真正的快乐和安宁,只能通过向内求得。"

佛陀为耶舍开示了人生的真相:一切外在的追求都是无常的,唯有内心的觉悟才能带来真正的安乐。耶舍听闻此法,当即证得初果,后来更是出家成为比丘,证得阿罗汉果。

耶舍的父母听说儿子跟随佛陀出家,起初心中不悦,但当他们见到佛陀时,也被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所感化,成为了佛陀的在家弟子。

随着弟子越来越多,佛陀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弘扬佛法。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已经从向内求中获得了解脱,现在应该往外度化众生。但要记住,度众生不是要改变他们的外在生活,而是要帮助他们向内寻找觉悟。"

这时,佛陀想起了自己的老师阿罗逻迦兰和郁陀迦罗摩子。他们曾经传授给悉达多太子深深的禅定功夫,但还没有达到究竟的觉悟。佛陀本想前去度化他们,却得知两位老师都已经过世了。

佛陀感叹道:"可惜啊,如果他们还在世,听闻正法,必定能够快速证得阿罗汉果。"这让佛陀更加意识到弘法度众的紧迫性。

于是,佛陀决定派遣弟子们四处弘法。他对六十位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说:"你们都已经通过向内求而获得了解脱,现在应该往外度化众生。去吧,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的安乐,出于对世间的慈悲,为了天人的利益和安乐,你们各自去不同的地方弘扬正法。"

"但要记住,"佛陀特别强调,"度众生的根本还是要让他们学会向内求。你们要教导众生观察自己的身心,了解苦的根源,从而走上解脱之道。"

弟子们领受教诲后,纷纷离开鹿野苑,前往各地弘法。而佛陀自己也开始了游行说法的生涯。

在摩揭陀国,佛陀遇到了一位名叫迦叶的拜火教修行者。迦叶有着深厚的修行功底,在当地很有威望,跟随他修行的弟子有一千多人。

迦叶最初对佛陀的教法并不认同,他认为拜火供养诸神才是正道。佛陀并不急于辩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德行和智慧,逐渐感化了迦叶。

有一天,迦叶问佛陀:"你的修行方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佛陀回答说:"你们向外求神灵的保佑,希望通过供养获得福报。但我教导众生向内求解脱,通过了解自心的本性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向外求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向内求却能获得究竟的解脱。当一个人真正向内觉悟后,自然会生起慈悲心,想要往外度化众生。这样的度众生,不是为了功德,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出于内心自然流露的慈悲。"

迦叶听闻此理,深感佛陀所说的道理深刻,于是带领一千名弟子皈依了佛陀。后来迦叶尊者成为了佛陀的大弟子之一,以头陀行著称,专心向内修行,同时也度化了无数众生。

在王舍城,佛陀遇到了另一位重要的弟子——舍利弗。舍利弗原本是一位外道修行者,具有极高的智慧,但一直没有找到究竟的解脱之道。

当舍利弗初次听到佛法时,是从阿说示比丘口中听到的一个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个简单的偈颂让舍利弗顿时开悟,明白了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道理。他立即前去拜见佛陀,请求出家。

佛陀对舍利弗说:"你现在明白了因缘法,这是向内求的开始。但真正的修行还要继续深入,直到彻底了解无我的真理。"

舍利弗在佛陀的指导下,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他的智慧极为敏锐,经常协助佛陀为其他弟子答疑解惑。佛陀曾经称赞他:"舍利弗在我的弟子中,智慧第一。他既能向内求得究竟智慧,又能往外度化众生,实在是修行的典范。"

还有目犍连尊者,他原本和舍利弗是好友,两人一起修行外道法门。当舍利弗证得初果后,立即去找目犍连分享这个发现。目犍连听后也立即觉悟,两人一同前去拜见佛陀。

目犍连的特点是神通第一,但佛陀经常提醒他:"神通只是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不可执着。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智慧和慈悲。你要用神通来度化众生,但不可炫耀神通。"

有一次,目犍连用神通力震动了魔王波旬的宫殿,波旬大怒,前来兴师问罪。佛陀得知此事后,对目犍连说:"神通应该服务于度众生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真正的修行者,内心谦卑如谷,外在慈悲如水。"

随着僧团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求法。但佛陀发现,很多人对于"向内求"和"往外度"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些人认为向内求就是要与世隔绝,独自修行;有些人认为往外度就是要到处说法,劝人信佛。这些理解都不够准确。



真正的向内求和往外度,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佛陀在一次法会上,当着众多弟子的面,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每一个修行人的终极目标...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向内求?什么才是真正的往外度?

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佛陀的回答,揭示了修行的终极奥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