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刚经历生产的妈妈来说,本应是迎接新生命的幸福时刻,但有些妈妈却会在这段时间陷入情绪的 “低谷”。医生特别提醒,产后如果出现以下 4 种异常表现,可能是抑郁风险的信号,家人和妈妈自己都要多留意。
哪 4 种异常要警惕?
产后身体和情绪的变化很常见,但有些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需要重点关注:
![]()
对宝宝的态度变得 “反常”:正常情况下,妈妈看到宝宝会忍不住亲近、照顾,但有抑郁风险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完全不想碰宝宝,哪怕宝宝哭闹也提不起劲哄,甚至会躲着宝宝;要么就是过度焦虑宝宝的情况,比如反复检查宝宝有没有呼吸、是不是饿了,哪怕宝宝一切正常,也总担心会出意外,自己却没精力真正好好照顾。
睡眠变得 “奇怪”:产后妈妈因为要喂夜奶,睡眠碎片化很正常,但如果出现 “明明很困却睡不着”,或者好不容易睡着,却频繁做噩梦、容易惊醒,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白天又浑身没力气,这就不是单纯的 “没睡好”。更关键的是,就算有机会补觉,也还是觉得疲惫,这种睡眠异常需要重视。
对以前喜欢的事 “提不起劲”:比如孕前喜欢追剧、和朋友聊天、做手工,产后却对这些事完全没兴趣,哪怕别人主动邀请,也只想拒绝。甚至连给自己买新衣服、打理头发这些基础的 “爱自己” 的事,都觉得没必要。这种兴趣减退不是 “没时间”,而是从心里觉得 “没意义”,就算做了也感受不到快乐。
总觉得自己 “没用”:很多妈妈产后会有轻微的自我怀疑,但如果发展到 “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宝宝跟着自己会受苦”“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甚至觉得 “自己活着是累赘”,就超出了正常范围。这种负面评价会越来越严重,哪怕家人不断安慰 “你做得很好”,也很难听进去,反而会觉得家人是在 “安慰”,不是真心话。
![]()
家人别只关注宝宝,妈妈的情绪更需要 “看见”
很多家庭产后会把重心放在宝宝身上,比如讨论宝宝的奶粉、睡眠、体重,却很少问妈妈 “今天累不累”“有没有想做的事”。其实妈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她照顾宝宝的状态,也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
家人可以做两件小事:
主动帮妈妈 “分担任务”,比如晚上主动起来冲奶粉、换尿布,让妈妈能多睡一会儿;白天妈妈喂完奶后,接过宝宝让妈妈能躺着休息,或者做会儿自己喜欢的事,不用总围着宝宝转。
多和妈妈 “聊感受”,而不是只聊宝宝。比如问 “今天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开心的小事”“有没有觉得累得想发脾气的时候”,哪怕妈妈只是吐槽几句,也是在释放情绪,比让她憋在心里好。
别觉得 “妈妈天生就会照顾宝宝”,也别觉得 “产后情绪差是矫情”,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妈妈对抗情绪问题的重要力量。
![]()
妈妈别硬扛,“照顾自己” 不是自私
很多妈妈产后会有 “愧疚感”,觉得自己应该把所有精力放在宝宝身上,哪怕自己情绪不好、身体不舒服,也会硬扛,觉得 “忍忍就过去了”。但其实,只有妈妈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
妈妈可以试着做这些 “小事” 来调节:
每天留 10-15 分钟 “专属时间”,这段时间里,不用想宝宝的事,不用管家务,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靠在沙发上听首歌、看一段短视频、或者只是闭着眼睛深呼吸,哪怕只有几分钟,也是在给情绪 “充电”。
不用追求 “完美妈妈”。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把家里收拾干净、一定要给宝宝做辅食、一定要每天记录宝宝的成长,能做到 “基本照顾好宝宝和自己” 就够了。偶尔偷懒、偶尔让家人帮忙,不是 “不称职”,而是正常的生活状态。
![]()
如果情绪差到自己无法调节,比如持续一周以上觉得难过、没力气,甚至有不好的想法,一定要主动告诉家人,或者去看医生。这不是 “软弱”,而是对自己和宝宝负责,就像宝宝生病要去看医生一样,妈妈情绪不舒服,也需要专业的帮助。
产后这段时间,妈妈们会经历很多身体和情绪的变化,出现异常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硬扛。记住,不管是家人还是妈妈自己,多关注、多理解、多求助,就能一起慢慢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真正享受和宝宝在一起的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