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9月份,我国就完成了养老金制度并轨,意味着从10月份以后企退与事退的退休金计算方式一致,那么这代表着以后两者的差距就会缩小吗?有网友说,并不是,因为关键并不在于这个因素。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看。
![]()
先简单说说并轨这件事,为什么要养老金制度并轨呢?原来养老金有三套算法,机关事业单位一套算法,企业职工一套算法,而城乡居民又是一套算法。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缴费都是由国家支出,退休金也是按照退休之前的工资乘以固定比例,这样一来国家的财政支出压力就很大了,而企业人员就需要自己参保缴费,退休金计算方式也是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相关,两者替代率相差非常大。
有数据统计,在2023年事退的月均要比企业的高大概2倍,这也引起了很多大众的不满情绪。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未来更是要支出甚多,并且三种制度也不利于管理,那么并轨就势在必行。所以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12月正式审议通过。从2014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并轨,机关事业单位统一开始执行“统筹+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和个人一起缴费。
![]()
那么为什么说并轨后并不能缩小差距呢?这就需要先看看退休时养老金的核算方法是什么了。现在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养老金是由两部分或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基础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前三项大家都有,后一项过渡性养老金得先需要有视同缴费工龄才行。基础养老金部分是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还有当地的工资水平有关,个人养老金就看自己账户里的钱有多少了,退休后连存额带利息按月发放,过渡性养老金就是与视同缴费年限相关,还有得看当地的过渡系数是多少了。
了解了养老金的组成和相关因素,大概也能知道企退与事退的两者差距原因了。即使在养老金制度并轨完成后,两者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因为两种不同身份造成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都有很大差别,网友们认为这才是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
养老金制度并轨完成并不是等于两者的待遇一致了,只是从制度上形成了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性质相对稳定,没有特殊原因基本都是一直工作到退休的,并且缴费基数也都能按照实际工资来申报,缴费系数1.0居多,而作为企退人员,工作稳定性先不说,能按照实际工资水平参保的就很少了,尤其是一些普通城市或者普通私企,基本都是按照最低标准来参保的,有小部分的大企业确实福利待遇好,但工作强度大一般也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退休,所以无论从缴费年限的连续性上,还是缴费基数和系数的水平上,企退人员都与事退人员存在很大差距。
并且机关事业单位还有职业年金,这部分在退休后平均每月也有1000多块钱吧,但是企业人员又有几个是有企业年金的呢?小编身边一些60后退休人员,42年工龄,其中还有14年的视同缴费工龄,自己还按照1.0系数交过一段时间的社保,这样算下来退休时养老金是四千多一点,比同龄的大部分能稍微高一些,而如果是事退人员拥有42年工龄的,基本都是6000元左右的养老金,可想这中间差距能有多大了。
![]()
但企业人员与机关事业人员的本来就不同的退休身份是客观存在的,事退确实存在身份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在疫情后出现了“考公热潮”,大家跃跃欲试的都想备考上岸,不仅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也齐全,可小编始终认为,考公虽然是一项非常好的选择,但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每份工作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只关注眼前的优势,还要考虑到实际工作的复杂性。再说到养老金制度并轨,这是一个开始,从制度上完成统一,相信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政策推进,以此来缩小养老金待遇的高低差距,而每一项政策也是需要花时间去设计和准备,所以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