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行示踪技术(Anterograde Tracing)是一种用于追踪神经元轴突投射方向和终点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它从神经元的胞体(细胞体)出发,沿着轴突向前追踪信号传递路径,揭示“这个脑区向哪些下游区域发送信息”。
经典案例解析
Deconstructing the neural circuit underlying social hierarchy in mice
解析小鼠体内调控社交等级的神经回路机制
科学问题:
已知dmPFC是调控社交竞争的核心脑区,但此前其下游哪些脑区真正参与 “获胜” 或 “失败” 相关行为尚不明确。
顺行示踪主要用于绘制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的全脑投射图谱,核心目的是从 “起点(dmPFC)到终点(下游靶区)” 可视化神经元的轴突投射路径及末梢分布,明确 dmPFC 的全脑下游投射范围,为后续筛选社交竞争相关通路提供基础。
技术原理:
首先,为明确 dmPFC 的下游投射范围,研究采用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示踪策略:通过病毒载体使 dmPFC 神经元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神经元胞体),同时使轴突末梢表达突触素融合的 mRuby(一种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突触末梢),以此完成 dmPFC 全脑投射的可视化 mapping并进一步证实 dmPFC 存在广泛的全脑投射。
1. 病毒选择与准备
选用 AAV2/8-hSyn-Synaptophysin-mRuby-T2A-H2B-EGFP 病毒,该病毒可在神经元内表达突触素融合的 mRuby(标记轴突末梢)和 H2B-EGFP(标记神经元胞核),实现对投射通路的可视化追踪。
2. 立体定位手术操作
实验小鼠(成年雄性 C57BL/6J 小鼠)经 1% 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确保头部位置稳定。
病毒注射位点定位:以颅顶前囟(bregma)为基准,确定 dmPFC 注射坐标。
病毒注射操作:使用玻璃电极(尖端直径约 10-20 μm)连接压力微量注射器将病毒缓慢注入 dmPFC,注射体积为 0.2 μl / 位点,注射速度控制在 0.05 μl/min,以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注射完成后,玻璃电极停留 10 min 再缓慢拔出,防止病毒回流。
脑声常谈建立了多个《动物模型构建与行为评估》交流群,群内分享各种经典和前沿的行为范式,共同交流解决动物实验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避坑少走弯路!有需要的老师可以扫码添加微信进入讨论群!
3. 病毒表达与动物恢复
手术后将小鼠单独饲养,置于标准环境(12 小时光/暗周期,食物和水自由获取)中恢复 4 周,确保病毒在 dmPFC 神经元内充分表达并通过轴突运输至下游投射靶区。
恢复监测:术后 1-3 天观察小鼠体重、活动状态及伤口愈合情况,确保无感染或手术并发症(如颅内出血、肢体瘫痪等),仅纳入状态良好的小鼠进行后续实验。
4. 组织处理与切片制备
灌注固定:4 周病毒表达后,小鼠经 1% 戊巴比妥钠(100 mg/kg 体重)深度麻醉,先通过心脏灌注 50 ml 0.1 M 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血液,再灌注 50 ml 4% 多聚甲醛(PFA)进行组织固定。
脑样本处理:取出完整脑组织,置于 4% PFA 中 4℃后固定过夜,随后转移至 30% 蔗糖溶液(溶于 0.1 M PBS)中 4℃梯度脱水(1-2 天),直至脑组织下沉,避免后续切片时产生冰晶损伤。使用冷冻切片机将脑组织切成 40 μm 厚的冠状切片,每套切片涵盖完整的 dmPFC 及全脑主要下游区域,便于后续染色和成像。
5. 荧光成像与数据分析:
切片染色与成像:
切片经 DAPI 或 Hoechst(细胞核染料)复染后,使用 Olympus VS120 虚拟显微镜切片扫描系统进行荧光成像,分别采集 mRuby(轴突末梢,红色荧光)和 EGFP(胞核,绿色荧光)的信号,确保清晰显示 dmPFC 下游靶区的轴突末梢分布。
![]()
Fig1 顺行示踪后全脑c-Fos映射实验
在此基础上,为筛选 dmPFC 下游真正参与社交竞争的脑区,研究通过钻管测试(tube test)构建实验模型:将经历社交竞争后确定的 “获胜小鼠”“失败小鼠”,与仅单独通过管子、无社交对抗的 “对照小鼠” 进行对比,检测三组小鼠全脑的 c-Fos 免疫反应模式(c-Fos 是神经元激活的标志物,其表达量可反映脑区激活程度)。对照组小鼠单独通过管子6次以排除行为本身的干扰,所有小鼠完成测试后在饲养笼中观察2小时再进行脑组织灌注固定与c-Fos染色,精准关联社交竞争结果与脑区激活;在c-Fos阳性细胞量化结果上,呈现dmPFC及10个主要下游靶区的激活差异。
实验共分析了 10 个脑区,包括 dmPFC 自身、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及 dmPFC 的 8 个主要皮层下下游靶区,最终在 5 个脑区中发现 c-Fos 表达的显著差异:获胜小鼠的 dmPFC 内 c-Fos 表达显著增加;其二,获胜小鼠的 dmPFC 下游三个皮层下脑区同样出现 c-Fos 表达增加,分别是背内侧丘脑(MDT、中缝背核(DRN)和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其三,与获胜小鼠相反,失败小鼠仅在前基底外侧杏仁核(aBLA)这一个脑区出现 c-Fos 表达增加,且获胜小鼠该脑区无此变化。这些结果清晰划分出 dmPFC 下游与 “获胜”“失败” 行为相关的特异性脑区。
总结
通过清晰的实验设计、量化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系统鉴定了dmPFC下游与社交竞争“获胜”或“失败”相关的关键脑区。证实 dmPFC 存在广泛的全脑投射,其中轴突末梢在多个皮层下脑区分布尤为密集,包括BLA、CPu、NAc及MDT,这些脑区成为后续社交竞争相关通路筛选的重点对象。
文献引用:
1. Xin Q, Zheng D, Zhou T, Xu J, Ni Z, Hu H. Deconstructing the neural circuit underlying social hierarchy in mice. Neuron. 2025 Feb 5;113(3):444-459.e7. doi: 10.1016/j.neuron.2024.11.007. Epub 2024 Dec 10. PMID: 39662472.
脑声小店基于深度科研洞察,专注为动物实验提供"简器械·精实验"解决方案。我们突破高精设备局限,开发手工定制化仪器及配件,通过科研巧思将基础工具转化为创新实验方案。产品涵盖行为学装置、操作辅助工具等,使实验室在保持操作简效的同时,实现精细化数据采集,助力科研人员以创造性思维发掘简易仪器的潜在科研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