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大韩临时政府整体迁至当时的江苏省省会镇江。
![]()
当时镇江也正处在日军虎视眈眈的严密监视下,城中游荡着全天候的日本特务。为了不致引起注意,临时政府的组织成员和随行家属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家”分散安顿在几处不起眼的民宅中,这些藏匿之处和周围的民居没什么两样,青砖黛瓦的普通民宅掩护了在镇江古城千年文明包容中的韩国爱国志士。
如今可以查访到临时政府在镇江的驻所和活动场所共有七处:
1.水陆寺巷公益里
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式的民宅,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各种要素满目皆是;而且一条里弄内仅此一户,单门独户、地点僻静。由于是里弄套里弄,一般人要走到里弄口才可发现“小巷深处有人家”,非常隐蔽。当时这里的门牌号码为水陆寺巷17号,与民国江苏省政府相距仅百米,方便联系,也易受保护。公益里共有五进六厢26间房舍,房东叫刘宏阁,是万美酱园的老板。
2.水陆寺巷江苏旅社
江苏旅社当时是民国政府接待公务往来人员的公开场所,层高虽仅四层,但在当时已是非常显著的高层建筑,门前常常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金九正是这一旅社的常住客。当年的镇江市抗日救亡演出队队员刘志奇回忆说,曾在江苏旅社内亲眼看到金九住在里面,金九戴的是拿破仑式的帽子。当时的中国,达官贵人常喜戴这种样式的帽子以显示身份。金九将自己装扮成了一个“上等人”,其用意显然是为了方便进出江苏省政府等官方机构以开展工作。
3.大爸爸巷1号
此处为一座明清风格的二层楼建筑,单门独户,房屋宽敞。大爸爸巷1号正好位于两条马路的交叉点上,是个咽喉要处;附近为成片的平房,两层楼房在当时已是一个制高点,站在二楼,掀开窗帘透过窗户,周围情况便可一览无余。若再安排一狙击手,一杆步枪便可一夫当关、一箭封喉。所以,临时政府居高临下地在二楼设置了全天候的瞭望哨,昼夜不息地监控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
大爸爸巷1号:韩国临时政府成员在镇江活动时的住所之一
4.马家巷15号
马家巷与大爸爸巷相毗邻,也是一幢明清风格的民宅,但似乎在尺寸上比标准版的要小一号,是座小宅,自然不如大爸爸巷1号那么显眼,却恰恰从位置上正好与大爸爸巷1号形成犄角,相互依存、互为应对。韩国独立党理事姜昌济曾在此处居住。
![]()
5.千世医院
当时说是医院,实为诊所,由韩国爱国志士姜昌济、李玉焕于1934年开设。位于今天的中山东路一带,实际上也是临时政府从1934年开始在镇江设立的一个秘密联络站。姜昌济、李玉焕在镇江的掩护身份就是诊所的医务人员。其时,临时政府的工作人员借去千世医院看病完成了一项项非常重要的使命。姜昌济、李玉焕也经常以出诊为名,传递情报、接受任务。
6.穆源小学
位于大西路一带的杨家门23号。此处在镇江老城区,学校被周围数平方公里的各式民居所包围。这南方的老城区与北方工整的“井”字型布局有所不同,往往见缝插针地随地势而建,所以杨家门一带无数条街巷纵横交错,地理情况极为复杂,外乡人极易迷路而“误入歧途”。穆源小学是一所回民学校,规矩甚严,闲杂人员比较少,因此临时政府将此处选定为镇江时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重要场所。
![]()
1937年春,后来被称为“韩国国父”的金九先生,曾受邀在穆源小学大礼堂做过抗日救亡演讲。大韩民国临时穆源小学校董事长杨公崖等带领演出队全体成员,部分师生及商界进步人士近400人参加,礼堂内座无虚席,连室外都站满了人。
![]()
▲金九先生能用汉语演讲不用翻译,内容是“朝鲜亡国惨状”。
7. 句容代用小学
句容现为镇江市的下属县,代用小学位于句容茅山地区。1932年,一位金姓的韩国义士曾在该校作抗日演讲。约一年后,国民政府在茅山的深山老林中创办了朝鲜革命干部培训班,先后培训了一批批由临时政府招募的韩国青年志士。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