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事业,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前赴后继,将青春与汗水洒在祖国的山川大地。如今,接力棒交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新人手中,他们就是初为地质人的新力量。
这些初入地质行业的年轻人,或许刚从校园走出,带着对地质世界的懵懂与好奇;或许是中途转型,怀揣着对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决心。他们踏上这条路,有的源于儿时对山川岩石的痴迷,有的是被地质前辈们艰苦卓绝却意义非凡的事迹所感召。不管出于何种缘由,他们已然站在了地质事业新征程的起点。
![]()
地质勘查二处 李炳君
怀着对地质事业的热忱,我如愿加入了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这支被称为“英雄地质队”的光荣集体。入职时日尚短,但每一个工作的瞬间、每一次与同事的相处,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让我对地质人的身份、对地质工作的意义,有了比以往更真切的认知。
虽然入职以来还未从事野外工作,但在整理同事们辛苦得来的地质资料时,也摸到了野外工作的“余温”。一摞摞记录册上,有被汗水晕开的字迹;一排排样品袋上,标着精确到米的采集位置;还有电脑里待处理的海量数据,等着转化成地质图、剖面图。我知道这些看似枯燥的整理、绘图,是把野外的“辛苦”变成“成果”的关键——岩矿鉴定时多盯一眼薄片的纹理,数据录入时多核对一遍数值,报告里多斟酌一句表述,都是对野外同事汗水的交代,这份“严谨”,是地质工作藏在细节里的本分。
更让我踏实的,是队里的“温度”。来的第一天就听说有“导师带徒”的传统,带我的导师总怕我学不透,整理资料时遇到复杂的地层代号,他会翻出自己早年的笔记,给我画简易的地层柱状图;用软件卡壳时,他站在旁边一步步教操作,从不嫌我问得琐碎。办公室的前辈们也总愿意搭把手,这种“不藏私”的帮衬,不是规定要求,是地质队传下来的习惯,这份师徒情、同事谊,让“英雄地质队”不只是个响亮的名号,更是一个温暖的“家”。也正是在这样的相处里,我慢慢懂了“团队”对地质工作的意义。地质项目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大家互相支持、互相补位。在困难时的一句鼓励,在疲惫时的一个援手,在讨论时的思想碰撞,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凝聚力。
越往深里接触,越明白地质工作不只是“找矿绘图”那么简单。不管是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建设选址,还是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这份工作,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但地质学博大精深,新技术、新方法又层出不穷,入职后我深感自身知识的欠缺,这反倒激起了我强烈的学习欲望。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在实践中学,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这是适应工作需求、实现个人成长的必然要求。这段地质队的入职经历,满是挑战、收获与感动。我深刻体会到,地质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持续学习的热情以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展望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态度,扎根地质事业,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升本领,努力为团队贡献力量,为地质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导师:孔晓敏)
来源:英雄地质队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