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劲气社共学 | 到了成都才明白“能否吃得惯折耳根”原来是一个气候命题

0
分享至


竺可桢曲线整理内容 配图©李大君

6月上旬,高温较往年提前一个月报到成都,同时“烤”验着每一位从全国各地奔赴成都参与“气候变化社区应对工作坊”的公益伙伴。当工作坊结束,大家离川之时,成都又打破了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的常规,选择在正午时分下起了大雨,雨后天气又迅速地高温复热。如此失常的天气,大家一边戏称工作坊的“魔法”显灵,一边又都在细品着此次气候变化工作坊留下的各种余音余味。

1

嚼着折耳根 戴起黄桷兰

初到成都第一日,我就被室友沈娟(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投喂了鱼腥草和黄桷兰。她一大早从崇州赶到成都,顺手在自家院子里采了一些带过来。这个时节,最寻常的西南产物,却是我这中原人特别陌生的新鲜事物。

北方人鲜少吃折耳根,我第一次尝到它时,味觉被惊到稀碎,真佩服给它取名为“鱼腥草”的人。折耳根含有“癸酰乙醛”,它是鱼腥味的化学本尊,北方人大多难以忍受如此强烈的气味。有研究发现,西南人群很可能因长期食用而对癸酰乙醛“脱敏”,他们携带OR7D4基因突变的比例高达62%,湿热气候让折耳根野生遍地,其抑菌解毒的药性恰巧又对应了“湿热”带来的病邪,西南人在基因层面与折耳根如此适配,甚至将其识别为一种“清爽”的气味。

与折耳根的“清爽”之气相比,黄桷兰则又是另一种可与香水媲美的浓郁香气。

6、7月正值黄桷兰的盛花期,其厚实的花瓣表面布满微小腺体,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有助于芳香物质持续缓慢地释放,尤其在夜间或者雨后,香气更为明显。成都人喜欢把一朵朵的黄桷兰用细线穿起佩戴于身上,自制经久不散的香氛系统。

嚼着折耳根,戴起黄桷兰——这些强烈又极致的风物正是气候塑造需求、历史沉淀习惯的双向结果。仅是初识成都的特有物产,便已明确昭示着这座城市长久以来的湿热多雨,不耐严寒、自秦汉以来持续富庶了两千年。


①④夏季开花的折耳根恣意生长,在绿化带中与香薄荷混生。

②③盛花期的黄桷兰,花香极浓、含苞时最烈。

配图 © 罗丹 / 杨晓静

我突然领悟:以往对气候议题的无从下手和不敢触碰,其实是想当然地将其推远至广阔的苍穹,当触物有感,开始有意识地建立气候视角的时候,气候变化其实就发生在身边,并且一直都在非常鲜明地影响着人们的具体生活。

2

高温天里说高温 厘清气候风险三要素

成都高攀路26号,昔日秘密兵火之地,今日创意“梦工厂”。承载了120年成都工业记忆的地方,突然就在6月12日成都刚刚发布高温红色预警(I级/特别严重)的这一天,汇聚了我们这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伙伴与成都当地社区的叔叔孃嬢们。当日,大家在“空调无用”(气候减缓的替代手段)的大厂房里,愣是一边摇着扇子(气候适应)一边将气候议题从宏大叙事落地成民间史诗。


社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坊成都培训现场 配图©劲气社

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的李大君引导着大家,一点一点搞清楚“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弄明白“气象是科学——气象学家用方程和卫星去解释为什么会下雨”,“天气是状态——天气预报会告诉你出门要不要带伞”、“气候是平均——气候学家告诉你30年以后,这一带的夏天会不会更热更干旱”。

我第一次了解到竺可桢曲线——这位中国地理学与气象学奠基人,他于1972年在《考古学报》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首次提出中国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暖锋孕育汉唐盛世,寒谷对应乱世更替——成为全球历史气候研究的东方基准。

当大家运用气候风险三要素(危害、暴露度、脆弱性)分小组讨论具体的气候案例时,地域从海洋跨越到草原再回到多数人熟悉的城市社区,通过一个更易理解的“事故链条:有没有危险?谁在那儿?怕不怕?”逐渐厘清伙伴们正在积极应对的气候问题。


“海草床碳库”案例介绍 配图©劲气社

来自青岛清源环保的负责人程世功代表小组介绍了山东青岛正在实施的“海里植草造林”案例:把“海草床碳库”视为被保护对象,这些海草床面临着海水持续升温、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以及人为扰动造成的陆源富营养化、风暴潮等危险,而青岛近岸的海草床几乎全落在未来海平面上升与风暴潮叠加的淹没带,且与旅游、养殖、港口活动空间等高度重叠。想想吧,这些固碳的小海草都是一些“过敏体质”:对生态敏感、对富营养化敏感……气候变化如此,它们弱弱的小身体怎会不怕得瑟瑟发抖?


内蒙锡林郭勒盟白枕鹤栖息地的保护案例介绍 配图©劲气社

来自内蒙古AEI协会的张芳芸代表小组介绍了内蒙锡林郭勒盟白枕鹤栖息地的保护案例:气候干旱加剧、栖息地类型单一是白枕鹤面临的主要危险,而白枕鹤偏偏又是一个挑食的宝宝,喜食水生植物和昆虫,它们的核心繁殖区集中在湿地与草甸的交错带,正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敏感区,这些生境对水位变化极为敏感,无论干旱还是暴雨均会直接影响栖息地的可用性。目前,缺乏替代性栖息地,且湿地恢复周期又比较长,若不采取系统性补水措施,这一全球性最大的白枕鹤繁殖种群在气候干旱和人为挤压的双重夹击下,哀鸣孤唳恐将彻天四达。


李叔和唐叔介绍东方逸景小区案例 配图©劲气社

我所在的小组,讨论的是成都东方逸景小区的高温应对案例。当该小区院落党支部委员唐华清拿起笔开始分析风险三要素时,他竟像复印机一般直接将社区的鸟瞰图“复印”于纸上:社区里布局的每一栋楼、每一个停车位,哪个地方有树,哪个地方有水塘……如数家珍。该小区的业委会主任、老党员李川定(人称李叔)也在我们小组,当他说出“一走进我们小区大门,都会感觉比外面的温度低了2℃”时,我惊得下巴差点儿砸到脚背上。

3

亲眼见到完全自治了12年的社区

高温下如何巴适?

社区被定义为“国家治理单元”,一直以来,谈及国内的“社区自治”,总觉得是理念到位而现实缺位,直到亲自走进成都河滨社区东方逸景小区,亲眼见到这里的居民如何像一个大家庭那样互助和睦、自主自立,我才信服了“社区共同体”这件事。

东方逸景小区在2013年之前也是有物业的,那时的物业费0.5元/平方(现已涨至0.7元/平方),但物管收费不齐,在亏损的情况下难以确保社区服务,加之小区人员间没有互动,只扫自家门前雪,社区环境一度脏乱差,安全和卫生均得不到保障。2012年社区成立了业委会,与物业谈判希望提升服务,但物业坚持先收齐费用再提升服务,共识无法达成,物业最后撤出。从此,东方逸景小区便开启了独特的自治时代。

称其独特,按业委会主任李叔的说法就是:我们现在的小区全是用“废品”建设出来的。2013年,当地环保组织成都根与芽的女娃娃们进入小区做垃圾分类宣传,这一股来自外部社会力量的奉献与撬动,影响并感染了小区居民,大家早早地就开始实践垃圾分类,但分类后的结果却令人犯了愁——堆成了小山一般的建筑垃圾和桌椅板凳等家具没有人愿意收,也请不起车辆往外丢,因为业委会的账户上没有钱。

今日之社会,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往往只有花钱这一个办法,但是不花钱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有成百上千。

李叔他们忽然意识到: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碳减排,把垃圾利用起来不正好碳减排了吗?于是,建筑垃圾用来修路,废瓷砖用来修广场,桌椅板凳改成栅栏……“垃圾”就这样以循环利用的方式就地解决了。


6月13日一早,气候工作坊一行伙伴走进了东方逸景小区,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社区孃嬢们用特别的黄桷兰“佩花仪式”欢迎大家的到来,组织方成都根与芽当年的女娃娃们也都成了今日的女干将,给大家一一派发任务单,一场“社区碳寻记”就此启程:

√ 任务1:请找出社区里的3个高碳点和3个低碳点,绘图记录。

√ 任务2:绘制社区气候风险和资源地图。

业委会主任李叔亲自带队,我们就在这约占1亩地,包含了9栋楼262户居民的社区里睁大了眼睛“碳秘寻宝”。

社区里丰茂的绿植生态圈,真的是堪称完美!既有大榕树这样的林冠层,也有黄桷兰这样的亚冠层,从灌木到草本,再到各种丰富且低成本的野生自播组合——遮荫、鸟类筑巢、提供蜜源、传粉昆虫食堂、分解者乐园……各种自然生态功能一一实现。这在如今由物业主导绿化的商品小区内,很难见到这般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今日社区之花园,也少有人会想到这里曾是昔日的垃圾堆。成都根与芽早年赠与社区的几个大型的碧奥兰堆肥桶,如今依然发挥着园林废弃物不出社区就地堆肥处理的碳减排作用。

当日,在户外温度已经高达37℃的情况下,我们一靠近社区里的景观水池,瞬间升起了清凉意,如水池这般的社区低碳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应对城市干旱与内涝的作用。社区居民通过雨水收集的方式为水池补水,并且利用循环泵和喷泉小瀑布保持水面微波、抑制藻类,阶梯式的流水设计实现了跌水曝气,还能为水池进行零电耗增氧。池中有鱼正悠哉游哉,李叔说他们为了确保水质,每月都会吸污、捞除漂浮叶,如果水质每季度连续达标,每户还会减免5%的物业费,从而形成一种长效激励。

TRAVEL IN SUMMER






社区“碳”寻 配图© 杨晓静

李叔带着我们,走过居民们用碎瓷砖铺就的汀步石小路,在他亲手搭建起的乘凉葡萄架下停留,在居民们垒起的石桌石凳旁歇脚,然后走进社区一隅的木工坊,这里堆积着各种各样的木头废料,但摇身一变,就成了社区的特色文创“鸟巢”和花园里的栅栏、昆虫屋等。小区里90%以上的木质景观都出自这里。

李叔说他召集成立了一个“绿主户协会”,这是社区里自然长起来的环保自治组织,常设有木工组、手工组和节能组,三十几位志愿者都是社区里的业主,平均年龄也已年逾50,除了解决本社区的日常维修维护问题,他们还会帮助其他社区修旧利废,由此也有了一些变废为宝的收入。

不仅如此,小区从2012年实行自治至今,物业费、停车费、商铺租金以及广告费等收入加起来,不仅能覆盖小区保安、清洁等支出,而且每年还都有物业费结余,但是李叔他们这些业委会的管理者从不享受任何特权,也不拿一分补贴,他们给业委会的定位就是为大家服务,业委会成员只是执行人员,不是决策人员,小区的任何一项决议必须经全体居民2/3以上的人通过。十多年来,业委会已经累计给居民们发放红包30多万元,如今账上还结余有30余万。




社区“碳”寻 配图© 劲气社

当每一位“碳寻者”回到社区活动室开始总结各小组的发现与观察时,这个活动空间作为“业主之家”因经常性、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和活动,也被视为社区里一个“高碳点”的存在,但同时,这里又诞生出多少“低碳点”的行动与决议。如此想来,任何一个社区里的高碳点与低碳点从来都不是孤立的2个“斑块”,而常常是一组相互牵制、此消彼长的“动态对子”。如何把高碳点的“减排压力”转化成低碳点的“建设动力”——东方逸景小区其实已经交出了令人啧啧称赞的答卷。

已经退休的河滨社区原党委书记周定国女士也专程赶到活动现场,言语间尽是对社区志愿者队伍一路走来参与社区奉献的深情回顾和感谢,对在地的环保组织成都根与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肯定。周书记动情的一番话,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环保公益组织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和鼓励呢?

临近参访尾声,社区能人钟叔和他的老伴儿也来和大家见面。钟叔擅长修理各种家用电器,木工活也做得好,常会自掏腰包为邻居们提供维修服务,两口子直言不讳“你奉献我支持,预防老年痴呆”的秀恩爱话语逗乐了大家。这些善良可爱又互帮互助的社区业主们构成了东方逸景小区特有的熟人底色。

在城市社区,最常见的就是邻里“老死不相往来”,在“陌生人社会”中呆久了的我们会忍不住思忖:这里有高密度的熟人网络,彼此间利益相连,会创造多元生计,邻里社交获得的情感归属使其成长为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学习的强健生命体,从而由“被组织”走向了更加团结积极的“自组织”——一个在气候变化中“修炼”的韧性社区,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抗灾”。


岁月静好 配图©杨晓静

就要离开社区的时候,我路过一楼一位住户的家,只见落地大窗掩映在一片绿意盎然之中,一位耄耋老人正在敞亮的窗边安静地读书。户外炎炎烈日、无损岁月静好,这份被时光定格的安逸与巴适让我一下子看出了神,真是幸福社区的模样呀!

4

“能否吃得惯折耳根”原来是一个气候命题

离开成都之前,我再一次有幸吃到了折耳根。一大把捆扎好的折耳根涮煮在红亮的牛油锅底中,腥味降低、入口竟然还有点……类似铁棍山药的绵糯口感?其实早在黄河流域的温暖期(两汉-魏晋时期),折耳根曾在中原地区广泛种植,河南汝州将其作为贡品,更使它完成了“从野到蔬”的身份升级。后来北方气温回落,折耳根才退回到南方地区,成为了“地域限定”。如果把“能否吃得惯折耳根”这样一件小事放进气候变化的坐标系里,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气候决定了人们味蕾的“适口半径”,你越是能够接受低排放、本地化的味觉,就越是提前适应了那个更热但更需减排的未来。


“是否吃得惯折耳根”原来也是一个气候命题 配图©杨晓静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我听过一句关于气候变化最无力的话:“自然灾害它一定要发生,但是你又不知道它会怎样发生,小老百姓只能听天由命。”

气候变化看似是一个宏大议题,但其实质却是对每个人积极预防、认真准备、防患于未然的真实考验。对于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发的未来,我们每个人所生活的城市或乡村,都有可能面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创下历史极值的自然灾害,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过去的2024年,已经首次突破了《巴黎气候协定》当中制定的1.5℃这一关键目标。从最新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来看,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长趋势,但降水日数在减少,这说明暴雨日数变多或者雨强在增大。相信2021年的郑州7·20洪灾,任谁都无法抹去它带给郑州市民的深刻记忆。我们正在经历着越来越猛烈的台风,越来越频繁极端的暴雨、洪水,以及越来越热、越来越长的夏天……

气候变化真实地发生着,或许我们当下亟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到一种新的适应方式,在脆弱之地建设起可令我们长久栖身的安全家园。

后 记

此次入川参与“气候变化社区应对工作坊”,其丰富度和体验感对我而言远超预期。劲草导师田犎深入浅出地带领大家更好地运用“问题树(Problem Tree)这一可视化工具,现场分析各组案例,让“模糊的大问题”变成“可抓手的子问题”;劲草导师诸昳趁热打铁,工作坊结束当晚,带领伙伴们进行轻松又活泼的精彩复盘。正是在这个环节,伙伴们秒变“魔法大师”,都想对气候变化来一场特别的施法操作。来自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的资助官员胡玮,轻易不怎么爱讲话,但这次也是掏心掏肺地跟大家分享了资助方视角下如何看待气候行动的问题……

上述内容碍于篇幅有限等原因,虽未写进长文,但确实值得拎出来反复领会与回味。真心感谢各位老师给了公益伙伴们这么多真诚有益的赋能与帮助,感谢SEE劲草项目组的盛燕与成都根与芽罗丹等一众女将们对这次工作坊的精心策划与筹备,她们无比用心的奉献与付出,功不可没!更要感谢每一位劲草伙伴成员间的互助与陪伴,大家看见彼此、热情参与、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下一场气候变化海南共学,继续期待!

【作者】杨晓静(郑州环境维护协会秘书长、 “劲草同行”第一期伙伴)


【劲气社】感谢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对“探索成长期环保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发展路径的行动研究”项目的资助!该项目旨在支持成长期环保组织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议题的共学小组的行动与学习,以社区气候变化适应议题为核心,支持成员机构开展社区气候变化适应的行动,同时开放线上与线下共学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梳理经验、形成知识产出,综合提升共学小组成员的气候素养与社区工作的能力。



特别感谢

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

SEE基金会劲草同行项目组

成都根与芽

成都市锦江区东方逸景小区

全体志愿者叔叔们嬢嬢们

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遵道社区代表

绿中原,始创于2009年5月,植根于河南本土的一家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旨在立足社区推动垃圾前端减量,倡导环境教育,通过打造低碳家庭,鼓励公众力行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绿色消费,探讨和寻找宜居城市的建设之路。

2013年4月,绿中原获选成为SEE和GGF两家基金会的“劲草同行”第一期伙伴,聚焦“垃圾干湿分、厨余零废弃”的社区实践,开创了“堆肥花园”在社区的分散式厨余分类减量模式,推动可持续社区的创建。2013年5月9日,经市民政局批准,绿中原正式登记注册为郑州首家会员制的民间环保社团,2016年获评为AAA级社会组织和郑州市科协系统三星级协会。2017年,获选成为零废弃联盟华中枢纽中心壹起分首批合作伙伴,围绕“零废弃”推进学校的环境教育和社区垃圾减量实践,并连续7年成为“壹起分”社区计划深度合作伙伴。2019年获选成为中国厨余堆肥试点项目试点机构第一批合作伙伴,2024年获选加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零废星球”项目联合美团青山计划共同发起的青山公益洁净自然行动网络。

注册名:郑州环境维护协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成都根与芽 incentive-icons
成都根与芽
环境保护知识和项目宣传
678文章数 1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