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冬天清晨,谁没见过有人哈着白气、攥着小锤子,对着汽车门把手“哐哐”猛敲?
冰碴子嵌在隐藏式把手的缝里,半天抠不出来,急着上班却连车门都打不开,这大概是无数隐藏式门把手车主的“噩梦时刻”。
车企当初把它吹成“科技感天花板”,说能降风阻、显高级,可实际用起来,开法比解谜还难,冬天冻住、撞车失灵更是常事。
如今突然传来消息,全隐藏式门把手要被禁了!这到底是监管“一刀切”,还是终于替消费者出头?当隐藏式门把手被冰封的严严实实,俩人轮流拿锤子敲了十分钟,手冻得通红,门还没开。
当时就想,这破玩意儿咋还没被淘汰?现在听说全隐藏式要被禁,第一反应是“好啊!可算等到了!”
![]()
但也有人嘀咕:“这不丢了科技感吗?车企好不容易搞的设计,说禁就禁?”
但是啥“科技感”能比命重要?车企当初吹得天花乱坠,说隐藏式能降风阻,早就有人算出来,才降0.0001的风阻,也就0.12%!
给车轮整个整流罩、优化下后视镜,效果都是它的几十倍,这噱头,还不如多装个USB接口实用!
再说那“开法玄学”,特斯拉Model3要按后面翘前面,丰田bZ3得往下翻再按,小米YU7又得往上推,365个车企365种操作。
而且还有好多人都没见过这种车,研究半天没敢碰,最后小声问“是不是得用手机扫啊?”这哪是科技感,这是给用户添堵!
![]()
总有人念叨“这禁令来得太突然,车企会不会措手不及”,可但凡多留意点风声就知道,这哪是突然袭击,明明是“早有预告”!
今年5月工信部就公开征集意见,那份的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隐藏式门把手“暴露一系列安全隐患”,这等于提前给行业敲了警钟,就看谁往心里去。
你看现在车企的动作多默契,新款问界M7悄悄把弹出式换成半隐藏,极氪9X干脆直接用回传统把手,这不都是跟着信号调整吗?
![]()
还有人替车企喊“一年过渡期太短”,可安全这事儿,能等吗?
中保研那组数据摆着呢,侧面碰撞后,电动隐藏门把手弹出成功率才只有一半多一点,机械的却差不多能做到百分百!
上次问界M7追尾后门把手卡壳的事儿,多少人捏了把汗?
更别说维修那笔冤枉账了,光说换隐藏式把手,材料400多,工时费还要200,燃油车换个机械把手,120块全搞定。
![]()
车企当初死磕隐藏式门把手,说白了就是想靠“不一样”抢眼球,别人用传统的,我整个“藏起来的”,再贴个“科技感”标签,仿佛就比别人高级。
可这哪是创新?分明是把“差异化”和“有用”搞混了!汽车不是摆在展厅里的模型,是每天载着家人出门的代步工具,安全、好⽤才是根⼦,哪能为了个“好看”就瞎折腾?
你看极越01搞的无门把手,全靠车窗框上的按钮开门,把隐藏式的毛病,冻住开不了、撞了弹不出、老人学不会。
![]()
全占了个遍,最后没几个人买,这不就是典型的“伪创新”?
反观那些真正贴心的设计,比如车门能自动感应防夹、把手带加热不怕冻,哪怕看着普通,却能解决用户的真麻烦,这才是正经创新。
现在监管要求“必须有机械冗余”,其实就是给创新划了条底线,不管咋变,得让门能顺利打开、安全有保障。
以后车企搞创新,别再盯着“花架子”了,多琢磨琢磨“怎么让冬天开门不冻手”“怎么让维修更省钱”“怎么让老人小孩一学就会”,能解决这些实在问题的创新,才是用户真需要的!
![]()
当新款汽车换回半隐藏把手、用回传统设计,当监管明确要求“必须有机械冗余”,隐藏式门把手的“退场”其实早有征兆。
它曾靠着“科技感”的噱头风光一时,却忘了汽车最该守住的是安全,冬天不被冻住、老人小孩能轻松打开、撞车后能顺利逃生,这些才是门把手该有的“本分”。
以后新车再没全隐藏式门把手,我们不用再琢磨“该按哪、该推哪”,不用冬天揣着锤子出门,这不是“拒绝创新”,而是让创新回归本质。
真正的好设计,从不是给用户添堵,而是让每一次开门都踏实又省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