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波的概述与正常特征
1. 定义与形成
P波是心电图上第一个波形,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右心房除极早于左心房,两者叠加形成P波。
- 右心房:P波前1/3
- 左心房:P波后1/3
- V1导联:右心房除极表现为初始正向波,左心房除极表现为终末负向波,形成正负双相P波。
2. 正常范围
- 时限:<0.12秒(3个小格)。
- 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15mV。
- 形态:II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V1导联正负双相,正负振幅相近。
3. 电轴
正常P波电轴范围为0°~+75°,通常I、II、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反映窦房结起搏的生理性传导。
![]()
![]()
二、P波异常的临床意义
1. 右心房扩大(肺型P波)
- 心电图特征:
- II、III、aVF导联P波高尖(≥0.25mV),V1导联初始正向波振幅≥0.15mV。
- P波电轴右偏(≥70°),常见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或肺动脉高压。
![]()
- 机制:右心房压力增高或交感兴奋导致除极向量增强,常伴横膈低位或肺过度膨胀。
2. 左心房扩大(二尖瓣型P波)/异常
- 心电图特征:
- II导联P波增宽(≥0.12秒)、双峰(峰间距>40ms),V1导联终末负向波加深(>0.1mV)且时限延长(>40ms)。
![]()
- P波时限>0.12秒,可能是预测左心房扩大的最准确指标。孤立P波时限>0.11秒,而无其他左心房异常的形态学特征,提示存在左心房传导延迟/房间阻滞。
![]()
- V1导联P波终末负向时限与深度乘积大于4ms·mv,强烈提示左心房扩大。需注意与漏斗胸、严重的右心房扩大(V1导联终末负向明显)及V1导联位置放置过高鉴别。
- 临床关联:常见于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或左心室肥厚。
3. 双心房增大
- 诊断标准:同时符合右心房和左心房扩大的特征,如II导联P波振幅≥0.25mV且时限≥120ms,V1导联初始正向波≥0.15mV且终末负向波≥0.1mV。
![]()
- 需注意与严重右心房扩大引起的假性双房肥大鉴别。严重的右心房扩大可见V1导联终末负向明显,下壁导联高尖P波,但下壁导联P波时限正常,心电图可见右心室肥厚的证据。
- 病因: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或扩张型心肌病。
4. 其他异常
- 逆行P波:II、III、aVF导联倒置,提示房室交界区起源节律(PR间期<0.12秒)。
![]()
- 多源房性心律:≥3种P波形态,提示心房多灶性激动。
![]()
- 房间阻滞(IAB)/贝叶斯综合征:P波时限≥0.12秒,与心房传导延迟相关,增加房颤和血栓栓塞风险。
![]()
三、特殊导联与检测技术:Lewis导联
1. 电极放置:
- 胸骨柄(RA)、胸骨右缘第5肋间(LA)、右季肋区(LL)组合,放大P波信号。
![]()
2. 临床应用:
- 清晰显示房扑/房颤波,识别宽QRS心动过速中的房室分离。
- 提高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可通过Lewis导联发现隐匿性P波。
四、鉴别诊断与注意事项
1. 假性肺型P波:高血压或左心衰时P波振幅增高,但V1导联终末负向波深窄,且伴左心室肥厚征象。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肢体导联高大P波形成的“假性肺型P波”
A、B图:无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心电图
C、D图:早期或可疑左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
2. 交感型P波:心率增快时P波短暂高尖,静息时正常,无右心房扩大证据。
![]()
3. 低钾血症:P波高尖但基底宽,伴U波增高和ST段压低。
4. 贝叶斯综合征:P波时限延长>0.12秒,下壁导联(II、III、aVF)P波双相。与高风险的心房颤动发生相关,或提示心房纤维化/心房心肌病。
![]()
总结
P波是评估心房电活动的核心指标,其形态、时限和振幅的异常可提示心房扩大、传导阻滞或全身性疾病(如电解质紊乱)。结合多导联分析和特殊技术(如Lewis导联),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异常P波,需结合临床背景和进一步检查(如超声心动图)明确病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