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台湾国民党主席首场辩论会按时举行。
此次选举,国民党也将采用新的选举方式,引入网民参与,称其能更好的考验主席竞选者的应对能力。
![]()
辩论现场摆着“人形立牌”凑数,候选人没把精力放在政策论述上,反倒频频隔空喊话,甚至演变成公开骂战,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了“贴近民意”引入的网民互动环节,最后却成了“情绪宣泄场”。
面对满屏主观臆断的提问,候选人不得不放下理性论述,转而迎合网络情绪,好好的主席选举,硬生生变成了一场热闹却空洞的“大型口水秀”,国民党这是怎么了?
![]()
从表面乱象往下挖,最先触到的是选举制度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国民党近年把主席选举的“二轮投票制”改成了“一轮相对多数制”,本意是想提高选举效率,却没料到这套规则反而放大了“短期民意迎合”的倾向,既然得票最多就能当选,政策论述自然容易向最易引发共鸣的情绪话题倾斜,而非深耕长期路线。
就像这次竞选中,有候选人想走“捷径”,过度炒作特定政治人物的热度,试图靠“蹭人气”拉票,结果因为操作太生硬,反而惹得民众反感,支持率不升反降,反观郑丽文能获得较多认同,恰恰是因为她避开了这种空洞的政治炒作,把“人民至上”落到了实处,谈民生痛点、说政党改革,这种务实风格在混乱的选情里,反而成了最显眼的“清流”。
![]()
这些年,党内年轻一代不止一次呼吁“加速换血”,直言现任“立委”平均年龄偏高,希望通过更开放的提名机制吸纳新力量,可资深成员却更看重“稳定”,觉得改革不能太冒进,双方在“改什么、怎么改”的节奏上,始终没达成共识。
这种矛盾在这次选举里几乎摆到了台面上,有的候选人还在用传统政治手法,靠党内人脉网络巩固支持,有的却敢突破框架,直接走到基层选民里讲改革。
![]()
前主席洪秀柱之前就点破过这个问题,她提醒国民党“得给年轻人机会,前辈要传经验、拉一把”,这话看似简单,实则戳中了党内的核心困境——连内部“新旧衔接”都没理顺,又怎么能指望通过选举拿出让外界信服的革新姿态?
面对这堆乱麻,“团结”成了各方挂在嘴边的词,郝龙斌登记参选时就说,要做党内团结的“桶箍”,用最大诚意求同存异,洪秀柱也多次呼吁“选举别伤了和气,大家还是一家人,没分裂的本钱”。
可口号喊得再响,没有清晰的路线共识做支撑,“团结”也只是空架子,就像这次选举暴露出的,有人想靠依附他人热度赢选,有人想靠情绪话题拉票,有人想靠传统人脉稳固地位,大家连“要往哪个方向走”都没统一,谈“团结”不过是互相妥协的表面文章。
说到底,这场选举不只是选一个主席,更是对国民党改革决心的“大考”,引入网民参与本是想贴近民意,但如果没有成熟的制度设计,只会让互动变成情绪宣泄,推动世代交替本是想注入活力,但如果没有包容的理念支撑,只会让新旧矛盾更突出。
接下来,国民党要做的不只是平息选举中的争议,更要好好梳理,到底要靠什么理念凝聚党内共识?要通过什么制度把外界的期待转化为改革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